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7月20日(星期四)10:00,在广西新闻发布厅举行“广西实施重点流域、海湾、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新闻发布会,邀请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李一平、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郑杰忠、自治区水利厅一级巡视员刘中奇、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黄政康、自治区海洋局总工程师宁向军,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韦翔主持。
“广西实施重点流域、海湾、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3年7月20日(星期四)10:00
地点:南宁市民族大道112号广西新闻发布厅
出席人员:
李一平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
郑杰忠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
刘中奇 自治区水利厅一级巡视员
黄政康 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
宁向军 自治区海洋局总工程师
主持人:
韦 翔 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10:00
韦翔: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欢迎出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去年以来,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持续推进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重点流域、海湾、湿地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李一平先生,请他作情况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郑杰忠先生,自治区水利厅一级巡视员刘中奇先生,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黄政康先生,自治区海洋局总工程师宁向军先生。
首先请李一平先生作介绍。
10:01
李一平: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媒体朋友们见面,借此机会感谢各位对广西实施重点流域、海湾、湿地保护修复的关注和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持续推进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重点流域、海湾、湿地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
一、坚持“三水”统筹治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广西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11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2%以上,水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9个市进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前30名榜单,其中柳州市自2020年起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
在水资源保障方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不断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大力推进再生水循环利用,南宁市、北海市被水利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国家级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2022年全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3.2%;开展西江等47条河流生态流量监测,落实水量调度、监测预警等管理措施,提高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水平。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截至2022年底,城市平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52%,年度增幅位于全国第三,累计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723座,平均负荷率达63%。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2年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7.1%,超额完成生态环境部对广西下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14%的任务指标要求。
在水生态保护方面,完成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推进桂林漓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开展长江、漓江及洪潮江等流域水生态调查评估试点,实施南流江、钦江、罗江等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持续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
二、深入实施海洋保护修复,建设“美丽海湾”
广西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以湾长制为抓手、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统筹推动陆源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广西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持续为优,2022年优良水质比例达94.5%,优良水质比例连续11年位列全国前三。
2019至2022年,广西共获批中央资金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7个,获中央资金支持14.94亿元,获批项目数量和资金量均居全国沿海省市前列,通过项目的实施,截至2023年6月底,共完成滨海湿地整治修复面积2641公顷,其中包括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096公顷;整治和修复岸线165.43公里,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呈现健康状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广西近岸海域共发现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超过300多头,涠洲岛布氏鲸识别头数52头,自然岸线保有率达37.15%,优于国家规划要求。“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美丽海湾景象正在形成,北海银滩岸段入围国家第二轮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评选。
10:07
李一平:
三、系统修复湿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广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湿地保护修复的决策部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切实抓好湿地、红树林保护修复,目前全区共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同时为国家重要湿地),自治区级重要湿地44处。
推进左右江与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珠江一西江千里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提升植被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高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共实施12个湿地项目,累计投资5.85亿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2.26亿元,修复湿地水体面积超过171公顷。加强全区24处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示范带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全面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累计实施红树林营造622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1639公顷。通过实施湿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渐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总体呈健康状态,生物生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提高。在广西多处湿地持续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勺嘴鹬、灰鹤越冬种群,而且数量不断增长。2022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就广西沿海红树林面积稳中有增作出肯定性批示。北海冯家江流域红树林和海岸带综合治理,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左右江与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助力“中国山水工程”入选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十年旗舰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夯实“绿色家底”,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持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下面,我们愿意就广西实施重点流域、海湾、湿地保护修复有关问题回答大家提问。谢谢!
10:10
韦翔:
感谢李一平先生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示意。
10:1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水土流失状况是综合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防治水土流失是我区重要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那么我区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并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我区将如何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刘中奇: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全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一是解决水土流失“增”的问题,我区严格生产建设活动的水土保持监管,严控人为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依法监督指导了3.45万个生产建设项目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人为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增量”得到有效防控。二是抓好水土流失“减”的问题,近十余年来全区各部门及社会力量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246平方公里,其中水利部门就投资29.71亿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93平方公里,这十余年是我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最大、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为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监测结果显示,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从十年前的5.05万平方公里降低至目前的3.75万平方公里,我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在这十年间持续双下降,我区水土保持率达到了84.22%。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向往,这也是我们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广西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各项要求,突出重点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工作,强化人为水土流失全链条全过程监管,因地制宜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加强管理能力建设,落实各项水土保持保障措施,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为我区人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谢谢!
10:15
光明日报记者:近年来,广西水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请问在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方面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
李一平: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我区西江、桂江、柳江、漓江、红水河、长江等重点流域水质为优,漓江流域获得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在保护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我区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根据国家《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关要求,结合我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印发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水污染防治的工作任务、目标及完成时限,压实各级政府和部门责任。
二是实施系统治理。严格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管,印发《广西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方案(2022—2025年)》,排查出城市建成区入河入海排污口8905个,基本摸清城市建成区排污口底数,统筹推进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强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建设及监管,全区136个工业集聚区全部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强化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推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防止已完成整治的黑臭水体返黑返臭,2022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为41.2%,完成国家考核目标。
三是加强联防共治。构建“区内+区外”跨区域协作机制,建立跨市流域上下游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机制,与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等四省构建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深化多部门、跨区域协同治污,加强水环境风险应急防范能力。
下一步,我区将坚持“三水”统筹,持续推进漓江、西江、长江等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不稳定达标河流综合治理,持续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筑牢祖国南方水生态安全屏障。
10:19
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生态修复要以安全与生态功能为先,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对流域整体生态安全和生态功能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郑杰忠: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纳入中央财政支持的“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获得中央财政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该工程部署了8大类83个生态保护修复子项目,目前正在加快建设。
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首先注重保障和提升项目区的生态安全功能。在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和项目设计建设中,我们着力于漓江流域喀斯特地貌脆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防治河流两岸水土流失,改善野生动植物的生境条件,治理外来入侵物种,保护本土生物物种,改善和提升流域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水土保持功能、农产品供给功能等四大生态功能。此外,我们实施矿山修复工程,投入2.6亿元生态复绿21家采石场山体136万平方米;修复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累计投入约5600万元完成19处点位共14.5万平方米地貌生态修复;修复漓江岸线湿地,投入1200万元修复生态湿地约4.6万平方米、岸线护坡约1500米;实施污水治理工程,累计投入10亿元实施污水治理工程,完成城市段污水集中治理。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沿岸城镇和乡村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完善,漓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源头、沿岸森林全面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自然风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恢复,完成植树造林107.7万亩,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64.99%。
具体来说:一是在漓江流域上游开展兴安县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猫儿山候鸟迁徙廊道保护、琴潭千亩荷塘湿地修复等,解决漓江流域上游森林质量不高、水源涵养能力不强、野生动物生境受损、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增强上游的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二是在漓江流域中游开展漓江干流和桃花江等支流水生态修复、灵川和阳朔等地区石漠化治理、漓江风景名胜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解决漓江部分支流水质差、河道淤积、岸坡坍塌等水生态问题和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问题,改善中游水生态环境,提升水土保持能力;三是在漓江下游开展农田生态功能提升和矿山生态修复等,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坡耕地比重大、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差、废弃矿山土地损毁等问题,增加耕地面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
10:24
中新社记者:当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开展《湿地保护法》执法检查,请问广西在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方面做了什么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黄政康: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自2021年底《湿地保护法》颁布以来,我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湿地保护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深入学习宣传《湿地保护法》。推动将《湿地保护法》纳入广西普法云平台,列入全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干部学法用法学习考试内容,及时将《湿地保护法》解读纳入全区湿地保护管理培训班课程,推动全区林业系统通过党组会、湿地宣传工作会议、专题学习班等形式学习研究《湿地保护法》。在中国绿色时报、广西日报专版宣传我区湿地保护成效,制作《湿地保护法》宣传视频,组织各级相关部门、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深入社区、村屯、学校开展湿地保护法宣讲,发放《湿地保护法》单行本、宣传折页22000多份,持续提升人民群众保护湿地等生态环境的法律意识。
二是建立湿地和红树林资源保护考核机制,将湿地和红树林保护管理纳入林长制、河(湖)长制、设区市年度绩效考评等各项考评内容,压实各级责任。
三是落实湿地分级管理制度,新增认定并发布10处自治区重要湿地名录;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桂林会仙喀斯特等2处湿地成功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四是加强部门协同监管,建立健全自治区、设区市两级湿地保护修复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湿地保护的工作合力。建立红树林巡护检查制度、综合执法机制和破坏红树林资源行为举报制度,实施红树林常态化、网格化巡查监管,严厉打击破坏红树林湿地违法违规行为。
五是严格湿地和红树林湿地用途管制,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重要湿地和红树林资源共7.72万公顷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2022年至今,组织开展项目占用影响国家湿地公园、重要湿地、红树林湿地等25处生态影响评价工作。
六是2021年以来,利用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湿地保护修复项目资金1.32亿元支持国家湿地公园、重要湿地、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重大项目,保护了一批重要湿地、红树林湿地,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全面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积极开展新营造红树林、修复现有红树林工作,红树林湿地面积持续增加。开展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印发《广西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完成清理互花米草119公顷。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提升全区湿地保护修复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切实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31
南国早报记者:广西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的成功案例有何借鉴意义?
宁向军: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广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保护修复,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多个亮点工程示范良好生态效益。北海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样板;防城港山心沙岛生态岛礁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建议,综合实现“护岛”与“护鸟”两个目标;钦州市2020年蓝色海湾项目入选广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并依托此项目建成了“广西海洋科普和意识教育基地”。
一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的成功,必然基于系统规划和全面统筹,有扎实前期基础,修复措施顺应自然,与周边发展友好衔接、相得益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典型案例总结实施经验,可为海岸带生态修复提质增效提供良好借鉴:一是加强整体规划布局。对生态敏感、受损区域进行调查研究,明确修复区域和迫切程度,制定分期目标。综合考虑周边基础设施、文旅发展,充分发挥片区优势,通过生态修复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要提高申报成熟度。提前谋划,明确重点,全面掌握实施区域基本情况,做好前期设计。特别关注征地拆迁、清海等需补偿事项,争取地方资金支持,提前做好保障。三是提高修复措施含金量。项目前期充分发挥科研技术力量和创新能力,找准生态问题,通过分析、模拟形成科学有效的措施,为海洋生态修复赋能。项目全过程开展动态监测评估,及时修正技术路线和方法。项目后期加强管护,明确管护单位,定期开展养护工作并加强管理,保证修复效果理想稳定。四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充分利用市场多元化手段,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修复体系,探索新型项目建设模式。
10:34
韦翔:
感谢5位发布人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到此结束。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等相关单位沟通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