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星期二)上午9:00,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联合举办首个全国生态日广西主场活动,现场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李新勤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成效,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黎敏发布生态环境领域工作成效,自治区节能监察中心副主任张显君发布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李占元发布自然资源领域工作成效,自治区林业局二级巡视员蒋迎红发布林业领域工作成效。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发布会
时 间:2023年8月15日 上午9:00
地 点: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发布人员: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 李新勤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黎 敏
自治区节能监察中心副主任 张显君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 李占元
自治区林业局二级巡视员 蒋迎红
近年来,广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决扛起保护好八桂大地山山水水的历史责任,厚植生态环境优势,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不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李新勤: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2021年4月,在视察广西时他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强顶层谋划,分解落实任务,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广西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努力走出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机制。坚持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契机和主要抓手,成立由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广西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构建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及减污降碳、科技支撑、绿色消费等17个保障方案为支撑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科学合理制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2025年、2030年、2060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发展目标和具体工作举措。
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深入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双百双新”“三大三新”项目,实施大健康和文旅产业培育工程,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建设,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南宁、梧州列入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名单。加快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四五”前两年,累计创建7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坚持先立后破,持续提升能源保障能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落实国家能耗调控优化政策,“十四五”前两年,考核口径能耗强度累计下降约5.66%,达到时序进度要求。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能源网”大会战三年行动,2021—2022年累计完成投资1510.45亿元。积极探索能源要素短缺地区能源保障解决方案新路子,推进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建设。优化能源发展布局,《广西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广西北部湾海上风电重大基地及示范项目方案》获国家能源局批复。大力推动绿色能源建设,安全稳妥发展先进核电,核准开工建设南宁抽水蓄能电站,截至2022年底,全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发电总装机容量的56.4%,同比增长15%;清洁能源连续5年全额消纳,持续推动风电、光伏进入电力市场交易,全年完成绿色电力交易电量22.3亿千瓦时。
四、多措并举,重点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成效明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坚持效率引领、创新驱动,扎实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抓好重点工业领域清洁生产,谋划推进北海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等5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深化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平陆运河建设,统筹好运河经济带建设,着力推动通道与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向海经济产业群。积极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和绿色建材,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设,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达87.13%,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人均综合能耗“十四五”以来分别下降4%和5%。强化开放合作,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开放合作平台,加强生态环保和能源等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近2届签约项目总投资额分别增长13.7%、37%,东盟连续23年成为广西最大贸易伙伴。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创新落地碳排放权、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和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2022年绿色贷款余额4965.63亿元、同比增长34.48%。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十四五”前两年,累计买入碳排放配额量214万吨,成交金额8700余万元;累计卖出量407万吨,成交金额1.8亿元。
五、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稳碳增汇能力持续提升。坚持系统观念,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稳步提升全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固陆域生态系统碳汇,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石漠化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比例达99.2%,红树林面积超14万亩,生态系统稳碳增汇能力进一步提升。推动海洋蓝碳工作先行先试,持续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及研究,全面启动13家区直林场林业碳汇开发工作。
六、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转变。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示范创建,完成6253家节约型机关和7624所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专项行动,扩大节能、节水、环保等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引导绿色出行,加快建设南宁、柳州、桂林、贵港国家级公交都市示范试点,加大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全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42万辆,建成充电桩11.5万个、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全覆盖。
黎敏: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坚决扛起保护好广西山山水水的政治责任,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自治区作出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等一系列决定,自治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与各设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建立自治区领导分片包干督导机制,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面落实河长、湾长、林长等制度,持续构建大生态大环保格局。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并保持全国前列。2023年1—7月,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3%,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2%,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92.0%。在2023年1—6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前30位城市中广西有8个市入围。
三是推动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印发实施生态保护正面和禁止事项清单60项,出台助力经济发展12条措施,高质量完成重大项目环评批复。平陆运河、华谊化工、比亚迪新能源和钦州中石油炼化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首条深海排放管道正式投运,防城港核电3号机组并网发电,防城港核电5、6号机组、白龙核电1、2号机组、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环评获得生态环境部审批。
四是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持续筑牢。桂林漓江流域保护修复工程入围全国竞争性选拔项目名单,完成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全区累计创建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1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评选出100个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和20个示范镇,完成容县和金秀瑶族自治县2个试点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试点研究。连续9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级别突发环境事件。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的39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9个,基本完成4个,达到序时进度16个。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注、支持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张显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广西工业领域能源消费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70%左右,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十四五”以来,各级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始终坚持节能优先,把节能提效作为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降碳举措,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如下:
一、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持续做优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实特色产业,通过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控制力。
一是传统产业焕发新机。大力开展传统产业提层次强实力行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产品从一般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产业链从缺失向完整转变、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三个转变”和质量效益、创新能力、绿色发展水平、产业集中度、企业品牌优势五个方面的明显提升。如:推动石化化工产业向下游精深加工有效延伸,加快走精品化、高端化、绿色化路子;铝产业向电子铝箔、轨道交通用铝和航天航空高端铝材转变;铝合金板带材气垫炉、商用车燃氢发动机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等。
二是新兴产业加快崛起。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取得新成效,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为实现工业振兴注入新活力新动能。截至2023年5月,全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企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为2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20年的15.4%提升到2022年的18%,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如:新能源汽车及材料产业异军突起,形成了新能源材料—三电及核心零部件—整车—汽车后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实现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产量较2020年翻近两番;已开工建设的动力电池项目将形成的产能为2020年的340倍,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广西模式”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声学光学精密元器件填补广西空白,软件业务收入两年平均增长24%、蝉联全国第2位。
三是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大力推进轻工业振兴发展,精制糖、家居板材、茉莉花、茧丝绸等轻工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打造了广西山茶油、广西六堡茶等一大批品质高、叫得响、卖得好的轻工品牌。柳州以工业化思维打造螺蛳粉产业,实现“小米粉”撬动“大产业”;南宁蛋黄酥等特色产品成为全国畅销的网红产品;实施“桂酒振兴”,丹泉、天龙泉、桂林三花、湘山、乳泉液等桂酒影响力不断增强;河池市(酒、纺织)、北海市合浦县(食品)获评2022年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累计建设了柳州粤桂智能家电产业聚集区等56个自治区级特色轻工园区,冰箱、空调、洗衣机等智能家电实现了广西制造新突破。玉林、贵港积极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建设,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牛仔裤浆染、水洗第一园;贵港加快打造千亿元中国(贵港)纺织服装时尚新区,构建涵盖织布、印染、服装、真丝面料等轻工纺织全产业链。
二、加强工业节能降碳监管力度,工业能效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强化目标责任,加强工业节能管理,按年度分解下达各市年度工业节能目标任务;二是严格落实“两高”项目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两高”项目管理目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把好技术改造类项目节能审查准入门槛,能效水平未达到国家先进值的项目不予审批,2021以来完成45个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审查和批复;三是严格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依托工业振兴资金,组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示范项目,2021-2023年组织实施工业节能技术改造示范项目102个,预计提升节能能力165.4万吨标准煤,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3万吨;四是加强工业节能监察,按年度制定《全区工业节能监察重点工作计划》,对266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耗专项监察;五是组织开展工业节能诊断,制定《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工作计划》,2021-2023年,组织完成258家企业的节能诊断服务工作。通过强化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结果的运用,严格执行差别化电价政策,进一步倒逼高耗能行业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提高行业能源利用效率。
2021—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8%。与2020年相比,全区吨钢综合能耗下降8%、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下降4.4%、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3%、单位氧化铝综合能耗下降4%、单位粗铜综合能耗下降30%、单位粗铅综合能耗下降48%、单位铅冶炼综合能耗下降15%、单位合成氨生产综合能耗下降8.6%。全区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显著下降,能效水平明显提高。
三、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工作,全面推动绿色制造。
一是在冶金、有色、建材、汽车、机械、化工、电子信息、食品、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持续继续开展全区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全面推动绿色制造。加强对已入国家和自治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名单单位的监管,对名单实施动态管理,将不再符合绿色制造示范体系建设标准的单位及时除名。2021年-2023年创建自治区绿色工厂59家、绿色园区10个、绿色设计产品41种、绿色供应链企业2家,获得国家绿色工厂59家、绿色园区4个、绿色设计产品10种。二是继续对获得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和自治区级绿色制造示范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等进行资金奖补,2021-2022年,共下达了6668.88万元财政奖补资金,支持了160个绿色制造体系奖补项目。
四、大力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一是持续推动梧州、百色、玉林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16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并组织专家对3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完成情况进行核查验收。二是实施固废综合利用项目。2021-2023年组织实施固废综合利用项目59个,补助资金共5570万元。三是培育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共成功培育了16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名单。
下一步,工信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工业高质量发展整体布局,持续加强对重点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碳监管,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工业低碳绿色转型。
李占元:
“十四五”以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坚持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修复等工作,为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一、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按时保质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自治区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呈报国务院待审批。设区市人民政府均已正式行文将其余13个市级及70个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自然资源部最新要求,我区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可作为项目用地用海用岛组卷报批和出具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内有限人为活动认定意见的规划依据。统筹4.95亿元资金支持5330个村庄规划编制,积极探索开展低成本实用性简易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试点,印发强化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助力乡村振兴若干措施,破解乡村振兴项目用地审批难题,制定印发广西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办法(试行),进一步细化有限人为活动的具体情形,规范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建设项目新增建设用地、用海用岛办理流程,压实各主管部门监管职责,共同做好生态保护红线监管。
二、稳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一是所有权委托代理试点稳步推进。先后印发试点实施方案及广西代理履行所有者职责的自然资源清单,建立试点地区工作月报制度,统筹推进22项重大课题研究。二是资产家底逐步摸清。统筹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完成试点地区实物量清查、经济价值估算,工作成果通过自然资源部技术单位审核。三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成效显著。在桂林市、梧州市、合浦县等7个地区,开展为期2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组织编制并发布推广广西第一、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冯家江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案例》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并获得自然资源部发布推广。
三、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一是印发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构建“一屏两核一带六区”生态修复格局,统筹推进以山系、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不断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二是推动自治区出台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意见,已引导141亿元社会资本投入我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推进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十四五”期间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获得中央资金支持20亿元,自治区财政专项资金支持11.6亿元,目前重大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三是分解下达各市县“十四五”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合计158.99平方公里,组织实施广西自然恢复历史遗留矿山认定专项行动、广西“十四五”有责任主体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专项行动,广西南方丘陵山地带(南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示范工程,将获中央资金3亿元补助。组织实施9个自治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将修复废弃矿山25平方公里。已认定自然恢复历史遗留矿山47平方公里。四是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全区共建成绿色矿山279座,组织开展绿色矿山 “回头看”,完成全区651座绿色矿山实地核查。
蒋迎红:
林草领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广西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富集区、森林生态优势区。“十四五”以来,全区林业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维护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贡献林业力量,全力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林草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推进林长制,实现国土绿化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十四五”以来,广西年均完成植树造林300万亩以上;全区人工林面积1.34亿亩,居全国第一位,约占全国的1/10;活立木蓄积量9.9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2.90%,草原面积居华南地区首位。重度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持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开展古树名木“过度硬化”专项整治行动。结合“3.12”植树节、“3.21”国际森林日等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区每年义务植树8200万株以上。
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3位,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之一。全区现有自然保护地223处、面积225.36万公顷,占广西陆域国土面积的9.48%,其中,自然保护区78处、风景名胜区33处、森林公园61处、湿地公园24处、地质公园23处、海洋公园2处、石漠公园2处,有效保护了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89.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以及约44%的红树林湿地,牵头创建的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正式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红树林保护成效明显,面积占全国的34.7%,居全国第二。湿地保护率由“十三五”期末的31.9%提升至2022年的34.56%,自治区重要湿地达到32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4个。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明显,近5年,发现50余种植物新物种和新增136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瑶山鳄蜥、火桐、元宝山冷杉、资源冷杉等世界濒危保护物种为广西特有。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通过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案例被评为全球100+优秀案例。
生态灾害防控成效明显。出台森林防火工作六条措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治八条措施、疫木流通管控等政策措施,完善野外用火审批、智慧林火卫星热点快速核查反馈等政策机制,多举措压实各方责任,严防森林火灾,扎实开展松材线虫病、薇甘菊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应急防控、检疫执法等各项工作,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成灾率总体保持平稳,全区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0.15‰;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7‰。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