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规划解读与执行情况

2022年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2023-02-10 10:00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2022年,全区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稳生态促转型攻坚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水环境质量方面,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1%,全国排名第2,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全国排名并列第1。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中,广西9市入围全国前30名,其中柳州市、崇左市、桂林市、百色市、梧州市跻身前10名,柳州市连续3年蝉联全国第1。玉林市进入全国水质改善状况前30名榜单,水质改善状况在全国排名第5。海洋环境质量方面,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94.5%,全国排名第2。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5%以上,全国排名第8;细颗粒物(PM2.5)浓度26.2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优记录,同比下降6.4%,全国排名第13;北海、防城港、崇左3市进入全国前100名榜单,南宁市空气质量位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16名,省会城市第6名。土壤污染防控稳中向好,5个土壤污染源头防控项目入选“国家102项重大工程”,2022年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生态质量处于全国第一梯队,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2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第3名,红树林面积达到9412.11公顷,占全国面积的34.7%以上,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持续巩固提升。在2022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崇左白头叶猴的案例被评为全球100家优秀案例在联合国播放,“生物多样性广西”走出国门。

一、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构建起大生态大环保格局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的决定》,率先出台实施《广西生态保护正面清单(2022)》和《广西生态保护禁止事项清单(2022)》。推动自治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与各设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签订《各设区市2022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高位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建立自治区14名领导分片包干督导机制,39次到各市督导推动解决89个问题。厅党组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厅党组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第一议题”,全年召开会议71次。制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组织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系列专题学习会,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亮深入来宾市5县区、南宁市3城区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厅党组成员到基层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达40多场次。发挥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印发年度工作要点,落实自治区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构建大生态大环保工作格局。

二、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绿色低碳转型,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出台实施加强生态环境保障助力经济稳中求进12条措施,全力打好“稳生态促转型攻坚战”,106项具体措施基本落实完成。主动服务重大项目落地,2022年全区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3979个,涉及总投资1.19万亿元。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平陆运河环评批复,世纪工程顺利开工,着力打造世界级高水平的生态运河、绿色运河。深海排放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全区首条跨设区市(玉林市、北海市)深海排放管道正式投运。积极推动以环境治理为导向的金融支持项目(EOD)的申报和实施,23个项目入选国家及自治区项目库,总投资额达457.9亿元,已有南宁市宾阳县、柳州市香兰河流域、桂林市经开区、全州县,贵港、百色凌云等6个EOD项目授信落地,金额共计61.7亿元。印发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暂行管理规定,修订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办法,推动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三、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推动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治理。蓝天保卫战协同发力。持续开展污染天气应对、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攻坚行动,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完成4个钢铁企业和8个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任务,累计注销淘汰老旧车辆503万辆。分片包干下沉14个市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督导,成功抢回166城次优良天。强化秸秆禁烧管控和秸秆综合利用,柳州、北海、来宾、崇左4市开展糖企包干处理禁烧重点区域蔗叶试点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碧水保卫战统筹施策。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228个国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桂林漓江入选国家首批美丽河湖名单,桂林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柳州水环境治理典型经验做法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强化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管,排查确认入河入海排污口11665个。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35个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源达标率为97.1%,15个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源达标率为100%。全面推行“湾长制”,直排入海排污口所排废水达标率为98.6%,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开展海岸线清洁攻坚战行动,沿海三市海洋垃圾数量下降,“水清滩净、渔鸥翔集、人海和谐”景象逐步形成。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持续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工作并开展“回头看”,累计推进完成全部85个涉镉污染源问题整治销号。更新2022年度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共计307家企业纳入名录。以25家企业为试点,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稳步推进南宁市上林县等19个重点县(市、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工作,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关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集中区域等特定区域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通告》,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印发实施,要求河池南丹县等13个县(市、区)自2023年1月1日起执行特别排放限值。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全力推进河池市 “十四五”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7.1%,比2021年底提高4.9个百分点。新增完成31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南宁市入选成为15个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之一。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闭环监管,印发《广西危险废物闭环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南宁、柳州、桂林三市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面下了大功夫

坚持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组织编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探索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指导19个重点行业项目环评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完成广西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前期研究。崇左市甘蔗制糖行业、贵港市港南区人造板产业集群、梧州市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和来宾市工业园区等5个清洁生产审核项目入选全国首批试点。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42家企业纳入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录。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柳州市获评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讲好绿色低碳发展地方实践故事,成功举办六五环境日广西分会场活动、中国—东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对话和2022年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第三届广西“两山”发展论坛。

五、持续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屏障,万物竞生多姿多彩,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统筹推进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开展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验收,合力推进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成功举办2022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广西主场活动,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二阶段会议活动。八桂生物多样、海陆各美其美,涠洲岛附近共监测到布氏鲸52头次,北部湾海域中华白海豚超过300多头,黑脸琵鹭、白脸琵鹭首次来到广西北部湾打卡,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发展到5群35只,白头叶猴数量扩大到1400多只。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了新物种桂北琴蛙,在大瑶山发现新物种琼楠,在凤山发现了新物种“才劳桂墨头鱼”,标志着广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系统性得到了显著加强。印发《广西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方案》,柳州市鹿寨县、钦州市灵山县、贵港市平南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印发《广西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建设工作方案》,完成第一批100个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和20个示范镇命名授匾,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与文化振兴有机融合。

六、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轮督察反馈的39个问题中,应于2022年底前完成整改的19个已全部完成;未到整改期限的20个问题,均达到整改序时进度要求;5个典型案例、1个重点督办件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河池市凤山世界地质公园违规建设问题整改以及桂林市自然保护区内违规建设项目清退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河池市凤山三门海·世界寿源城房地产项目违法建筑物全面拆除,桂林市自然保护区内79个违规“小水电”全部清退,得到了中央督察办和生态环境部华南督察局的高度肯定。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入选中央督察办“督察整改看成效”正面典型案例。

七、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实现连续9年无重特大生态环境事故

强化应急、执法、监测三块业务联动支撑,自治区、市、县三级队伍上下协同,妥善处置7起一般级别突发环境事件和多起环境敏感事件,生态环境安全形势平稳可控,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连续4年被表彰为广西信访工作“人民满意窗口”。统筹推进“南阳实践”工作,完成10个设区市23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编制,深化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推进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区登记在册应急协同处置医疗废物设施应急处置能力达1396吨/日,比2021年底提高2.39倍,实现了全区14个设区市全覆盖。2022年我区共安全处置医疗废物5.76万吨,其中涉疫医疗废物0.34万吨,实现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应收尽收”、“日产日清”安全处置。成功举行“平安—2022”辐射事故应急综合演习,核与辐射环境连续6年保持安全。

八、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治理体系现代化得到稳步提升

推动出台广西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印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湾长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地方环境标准体系不断完善,12个地方生态环境标准项目立项,推动出台地方生态环境标准4项。印发实施空气质量全面改善、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土壤污染防治等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印发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若干措施,构建生态保护多方补偿格局,粤桂两省(区)政府正式签订第三轮九洲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2021—2023年)。公开曝光25个典型案例,推动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取得实效。

九、高质量打造生态环保铁军广西队伍,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首次制定印发年度人事工作要点、干部工作规划。实施优秀干部发现选拔行动。健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优先提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打造能力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大力推进干部轮岗交流,经验做法获《广西组工通讯》刊发。持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推动第一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奖评选表彰工作。持续选树宣传先进典型,评选出20名“2022广西最美基层环保人”,涌现出全国“最美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焦延雄等一批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标杆。

十、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清廉环保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深化“以党旗红引领生态绿,以生态绿托起党旗红”品牌创建,建立党建工作“月调度、季交流、半年总结、年底考核”机制,推动“五基三化”落细落实。围绕中心开展党建服务高质量发展活动,持续推进“帮企减污”、科技帮扶合作,组建红色专班高位推进环评审批再提速,高质量完成平陆运河等重大项目环评批复并得到自治区领导表扬肯定。厅党组牵头撰写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研究》理论成果荣获全区机关党建优秀理论研究成果“特别奖”。厅主要领导撰写的《以实际行动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入选区直机关“百优”理论调研文章。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建成“红湾主题阅读体验区”等一批宣传阵地,厅机关获评区直工委创建模范机关示范单位。

此外,我厅在信息化建设、宣传教育、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方面也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有很多亮点。广西“生态云”平台上线并试运行。《广西生态环境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实践》获2022年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环保分论坛优秀案例,厅网站获全区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卓越奖,厅微信公众号获广西十佳政务新媒体。年内新增55个广西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到基层到农村到老百姓身边的做法,得到生态环境部的肯定,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优秀案例。生态环境科研成果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参与广西科技进步奖评比11项,首次有2个项目进入一等奖答辩,获二等奖1项;申报广西第十七次社科优秀成果奖34项,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支持8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金秀县获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金秀古池村、自治区辐射监督管理站、河池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获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微信
微博
客户端

智能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