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规划解读与执行情况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2020年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2021-03-02 09:25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2020年,全区生态环境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生态基础。2020年,全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7.7%,空气质量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记录,首次实现全面达标。全区5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7个入海河流断面水质均达国家考核要求;37个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近岸海域水质状况级别为“优”,国家考核监测点位水质优良比例为95.5%,连续8年稳居全国前三名。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全区未发生因土壤污染而引发的事件,连续7年未发生等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安全良好态势进一步巩固提升。

一、目标导向精准施策,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蓝天保卫战稳成效破新题。根据大气污染季节性特征,抓准重点时段,持续开展以烟花爆竹禁燃限放为重点的春季攻坚行动、以臭氧污染防治为重点的夏季专项行动、以秸秆禁烧和扬尘防控为重点的秋冬季综合治理行动,并将工业污染治理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贯穿全年;逐步探索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预警到位、措施到位、监测到位、服务到位、督查到位的五步攻坚战法。针对臭氧污染凸显的新问题及大气结构特点制定实施专项方案,从城市环境管理层面PM2.5+O3”双防双控,深入实施大气环境治理工程,城市工地和道路扬尘、秸秆焚烧污染、烟花爆竹燃放污染、餐饮油烟排放等得到有效控制。贵港市大力推行秸秆禁烧网格化管理制度,率先建设秸秆禁烧视频监管系统,集成全天监控、智能识别、实时报警、语音播报等功能,在气污染防治攻坚中大显身手;柳州市通过技术创新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率先实现重点行业全密闭、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减少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有效提升了臭氧污染治理水平北海市大力实施油气回收治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有效降低臭氧污染排名全区第一;防城港市狠抓重污染企业搬迁和提标升级,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进度全区领先,优良天数比率和PM2.5浓度两项指标均排名全区第一。

碧水保卫战提质效解难题。统筹推进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立漓江南流江九洲江钦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到一线指挥调度,重点流域治理工作成效显著。2020“四江”等重点流域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目标要求,玉林市南流江、九洲江国控断面水质稳定在类水标准,钦州市钦江水质明显改善。纵深推进工业源、畜禽养殖、生活源等水污染防治,136个工业集聚区已有126个实现污水集中处理,36个自治区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市、县两级共1122个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治,344“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完成保护区划定。陆海统筹深化北部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沿海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114个入海排污口均实现达标排放,重点海湾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柳州市、桂林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在全国330多个城市中分别位列第一、第二位;南宁市推进综合整治,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较考核目标全部提升一个类别,“百里秀美邕江”生动展现;来宾市连续5年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净土保卫战优利用保安全。深入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进度与完成质量居全国第一梯队。严格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制定并公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实施完成重金属减排项目118个,13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稳步实施。全区累计完成农用地安全利用面积超额完成考核目标任务,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贺州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涉镉重金属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均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完成率达161.9%。河池市国家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取得较大进步,柳州市启动土壤污染防治基金试点探索。实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非法转移案件逐年减少,2020年非法转移危险废物总量同比下降86.1%。贯彻落实禁止洋垃圾入境政策,2020年我区获批可用作原料固体废物进口量同比减少95.0%275500立方米以上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改。梧州市实施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三项举措,破解固体废物环境管理难题,监管水平明显提升。

二、统筹落“六稳”“六保”,服务发展积极有效。

坚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期间,派出专家组驻点协调推进全区后备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广西版小汤山邕武医院应急工程和污水处理系统仅7天便完成建设投入使用,获自治区领导表扬和生态环境部官微转发点赞。2020120日以来,全区累计安全处置涉疫医疗废物40531.7吨,14个市医疗废物基本实现日产日清。出台九条具体措施,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疫情期间,对急需的医疗卫生、物资生产、研究试验等建设项目豁免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对医疗机构新增用于疫情诊断的射线装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辐射安全许可“双豁免”,自治区人民医院邕武医院等20余家定点收治机构的40余台(套)射线装置获得豁免。

续深化“放管服”改革,42个事项实现“只用跑一次”14个事“一次不用跑”,项目审批时间平均控制在5个工作日以内,比法定时间少91.7%36类项目实现审批豁免。成立工作专班,深入市县对接,开展“帮企减污”活动,送技术、送服务上门,推进项目落地建设。2020年,全区审批项目环评5175项,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审批办结522“双百双新”项目审批办结228项,报审办结率100%,自治区本级环评审批平均4.7个工作日办结,提速率达92.15%。推进企业持证按证排污,完成发证登记企业42442家,完成进度位居全国前5名。试行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办法,1068家企业主动作出环境信用承诺。出台监管执法正面清单,全区3950家企业纳入清单管理,实行柔性执法,“轻违法”审慎处罚。2020年,全区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同比下降5.8%,罚款金额同比下降46.7%,减免处罚77次,帮助服务企业7859次。

树牢绿色发展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出台《推进广西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攻坚行动方案》,尽力控制全区煤炭消费量快速增长。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组织47家企业开展配额试算并报送生态环境部;组织设区市广泛开“低碳日”系列活动,举办2020年广西桂林节能减排展示会暨第五届绿色低碳产业博览会;建成10个低碳社区试点,桂林市恭城县黄岭村成为我区近零碳社区试点,柳州市三江县碳汇精准生态扶贫项目扎实推进,141户农户受益,经验获《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创建36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加快建立广西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三线一单”空间管控体系,我区成为全国第二批首个公布三线一单成果文件的省份。

三、扎实整改突出问题,环境安全保障有力。

生态保护治理系统推进。全力实施左右江流域革命老区(百色、崇左、南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截至目前,计划实施的283个项目已开工282个,完成投资80.46亿元;获20亿中央专项奖补资金支持的120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已拨付资金16.36亿元。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实施2015—2020年广西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2019年全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79.0,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东兴市、凤山县和凭祥市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灌阳县、钟山县等8个县获评自治区级生态县。目前,我区共获得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评比命名44个自治区级生态县、521个生态乡镇。

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整改。截至20212月,2016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37个问题,已完成整改35个,2个未到整改期限正在持续推进。2018年督“回头看”反馈的45个问题,21个已完成销号备案,19个正在开展销号验收和核查工作,其余问题正按要求抓紧推进。各市自治区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均达到序时进度要求。创新环境信访工作模式,推行“信访网上投、事项网上办、结果网上评、问题网上督、形势网上判”,环境信访投诉处理率100%。推动各市深入实施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贵港市全年发放奖励金额23.1万元,名列全区第一。2019年以来,我厅收到群众自发送来15面锦旗,并获评自治“人民满意窗口”。

生态环境风险安全可控。组织力量分析研判我区环境安全形势,起草《广西重大环境风险分析研判与防控对策》,自治区主要领导作出批示,自治区党委督查室将有关任务逐项分解到自治区21个相关部门和14个设区市党委政府,压实环境风险防控工作责任。深化环境风险源管控,动态更新辖区重点环境风险源管理目录清单,各设区市组织3轮次以上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发现各类环境安全隐患企业522家,已完成整治420家,整改率为80.5%,其余正在抓紧推进。扎实开展环境应急演习演练,妥善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全年突发环境事件3起,均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数量较2019年减少25%。开展全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考核,钦州、百色、贺州、南宁、河池等5市获得优秀。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持续加强。我厅牵头,建立“联席会议、预警监测、风险评估、信息共享、应急响应”为一体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联动机制,纳入广西重点领域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提升核安全基础支撑,建成我国生态环境系统首座核电厂海域辐射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海水放射性、空气放射性、气象、水文实时在线监测预警,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高标准建设广西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率先实现与国家监控平台互联互通,有关经验做法被多次推广供学习借鉴。扎实开展核与辐射应急演习演练,强化电磁辐射环境监管,完成86家核技术利用单位的监督检查,全面完成企业伴生放射性矿普查,闲置废弃放射源全部得到安全收贮。全区核与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连续4年未发生辐射事故。

四、守正创新夯基固本,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自治区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制度文件,推动成立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得以有效落实。组织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10个设区市考核结果获得优秀等次。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三项改革”,完成市县生态环境机构管理体制调整,14个市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全部上收自治区管理,建立生态环境监察体系,设立4个跨区域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成立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局,全区基本完成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组建工作。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落地见效,制定完善相关配套办法,培育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3家机构获自治区司法厅授牌。截至2020年,全区共启动31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

健全完善环境监管法治体系。出台《广西水污染防治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规,推动广西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广西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广西辐射环境安全条例》等列入立法计划。大力推进环境标准管理,截至2020年底,全区已出台地方环境标准12项,通过技术审查待发布实施1项。各市结合实际,立足长远,推动《玉林市南流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百色市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崇左市龙峡山保护条例》等一批地方法规出台实施,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2020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办第六督察组到我厅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实地检查,对我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211月,我厅作为区直政府部门唯一代表在全区全面依法治区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强化环境监管基础支撑。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深化成果应用,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基本建成涵盖空气、水体、土壤、噪声、生态等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研究,做好新增国家空气、地表水、地下水等考核断面监测。完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全区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和预报能力稳步提升,区域性污染过程预报准确率接近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等级预报准确率达91.0%,实现未来15天城市环境空气预报能力。信息化建设融合推进,非涉密信息系统迁移上云率、非涉密业务专网迁移打通率、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均为100%,广西金不换远程视频观测系统获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生态分论坛优秀应用案例奖,厅机关门户网站在全区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排第4名。环保科研持续加强,自治区科技厅重点科研项“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及监测预报预警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获验收,多个项目获得自治区科技奖。

加强新闻舆论宣传引导开展“一图一故事”“铁军风采”等主题摄影、微视频比赛,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报道425篇,组织举办6场新闻发布会、通气会,讲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广西故事。整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世界海洋日、全国低碳日等四大环保主题日,打造“生态环境宣传月”14个市联动,线上线下融合,举办主场活动14场;开展环保设施“云开放”活29次。组织参加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歌咏比赛,获一等奖。

五、全面从严党建引领,努力建设环保铁军。

注重把政治机关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基层党“提质聚力”取得扎实成效,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成效明显,20206月,我厅在自治区模范机关创建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7月在自治区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现场会上展示支部建设成果并在大会上介绍经验;精心组织“党课开讲啦”,作为区直机关唯一开讲党课单位,成为品牌党课获区直机关工委推广,我厅获评特等奖。着眼加强干部培养储备,坚持正向激励,调整干部265人次,其中提拔厅机关处级领导干部8名、驻市监测中心领导班子成员24名、厅直属单位及派出机构领导班子成员14名、市级生态环境局处级领导干部16名,职级晋升129名,交流调整26名,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评比表彰广西最美环保人,举办全区生态环境系统年轻干部培训班,获广泛好评。20204月,我厅在全区公务员工作推进会上介绍抓班子带队伍强作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做法,有关经验在《广西组工》上刊发供各地区各部门学习借鉴。

总结2020年的工作,回顾过去的五年,我“十三五”规划确定的31项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圆满完成,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的历史最优水平,“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重要成效为我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微信
    微博
    客户端

    智能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