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环境质量 > 环境状况公报

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

2004-06-07 00:00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综述:2003年,我区在经济增长10.2%、人口自然增长7.29‰的形势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较好,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比上年略有提高,酸雨频率比上年下降;地表水水质稳定;地下水水质良好;噪声环境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态环境质量位于全国前列。
  但是,我区面临的环境形势仍然严峻: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在较高水平,并呈上升趋势,工业结构性污染突出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城镇生活污染日益严重,酸雨频率仍处在较高的水平,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大 气 环 境

状况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3年,全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6636亿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废气2937亿立方米,生产工艺废气3699亿立方米。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76.35万吨,烟尘排放总量50.97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48.29万吨。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均比上年有所增长,增长幅度分别为11. 7%、11.7%、12.3%。
城市空气质量
  据12个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表明,2003年度,城市整体空气质量水平为2级,综合污染指数(1.76)较上年(1.80)有所下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略有提高,城市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颗粒物和降尘。
  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范围为0.005~0.130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为0.04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降低了0.007毫克/立方米,城市平均水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下同)二级标准(标准值0.06毫克/立方米)。达一级标准的有北海市、防城港市和钦州市,达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南宁市、桂林市、梧州市、玉林市、贵港市、来宾市、百色市,达三级标准的城市有柳州市,超三级标准的有河池市。
  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范围为0.125~0.261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为0.182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了0.026毫克/立方米,城市平均水平达国家二级标准(标准值为0.20毫克/立方米)。
  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范围0.031~ 0.142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为0.066毫克/立方米,城市平均水平达国家二级标准(标准值为0.10毫克/立方米)。
  降尘年平均浓度范围3.36~ 0.79吨/平方千米.月,年平均浓度为6.08吨/平方千米.月,比上年下降了0.99吨/平方千米.月。年超标率最大城市为柳州市、桂林市次之。降尘污染比上年减轻的城市有南宁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和百色市,其余城市均有不同程度加重。
  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范围为0.010~0.038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为0.023毫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城市平均水平达国家一级标准(标准值为0.04毫克/立方米)。
酸雨
  2003年广西酸雨污染比上年减轻。据10个城市的降水监测结果表明,除钦州市和来宾市未出现酸雨外,其余8个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酸雨污染。pH年平均值范围为4.70~6.47,平均值为5.31,pH年平均值较上年上升0.01pH值单位。酸雨频率范围是0~73.1%,平均值为23.7%,较上年(37.6%)下降了13.9个百分点。酸雨频率最大的城市是百色市,达73.1%,其次是河池市,为70.4%。
措施与行动
  工业废气治理。2003年,全区共投入5052万元资金用于工业废气污染项目(老污染源)治理,完成了治理废气项目147个,新增废气治理能力195万立方米/小时;全区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达72.2%、73.6%、56.6%。
  酸雨控制区继续关闭高硫小煤矿井,关闭总数已达206家,压缩煤产量140多万吨,形成二氧化硫削减能力13万吨。合山电厂等烟气脱硫项目正在实施。
  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等4个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编制了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达标规划,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制定了高污染燃料管制办法。
  全区县城以上城市液化石油气储气能力41734.5立方米,燃气普及率达60.87%,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
  全区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77个、面积达992.8平方公里。

水 环 境

状况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3年,全区废水排放总量21481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119291万吨,生活污水95523万吨,分别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5.5%和44.5%。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92.69万吨,氨氮5.49万吨。其中:工业、生活来源的化学需氧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67.5%、32.5%,工业、生活来源的氨氮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0%、43.0%。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比上年提高。
地表水环境
  据对25条主要河流61个断面水质例行监测结果表明,2003年度广西主要河流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大部分河段可满足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要求。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要求的断面分别占断面总数的91.8%、88.5%和95.0%,枯水期比上年度上升8.2个百分点,丰水期和平水期均比上年度下降1.7个百分点。
  长江水系的资江、湘江和珠江流域的西江、融江、漓江、桂江、水口河、平而河、明江、左江水质优良,可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珠江流域的红水河、黔江、浔江、北流江、洛清江、柳江以及独流入海的南流江各水期亦可保持在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 独流入海的钦江的三个水期、九洲江的枯水期,珠江流域龙江、邕江的丰水期、郁江的枯水期和平水期均出现水质超Ⅲ类的情况。
  监测河流的水期水质综合污染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综合污染相对较重的河流,枯水期为钦江、北仑河和郁江,丰水期为九洲江、龙江、南流江和钦江,平水期为钦江和郁江。
独流入海河流、珠江流域部分河段的水质污染依然存在,枯水期的溶解氧和石油类、丰水期的高锰酸盐指数、悬浮物和溶解氧等因子的超标对部分河流造成了一定影响。
近岸海域环境
  2003年广西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略有加重,海水中无机氮、石油类、活性磷酸盐以及粪大肠菌群等指标出现了超标(超二类标准,以下同),其中石油类超标率为16.5%,无机氮超标率为10.3%,活性磷酸盐超标率为2.9%,粪大肠菌群超标率为7.3%。与上年度相比,石油类和活性磷酸盐平均浓度均增加了50%,其它指标与上年度基本持平。
  受污染的海域主要是港口区、市政排污区和海水养殖区,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和石油类,污染规律表现为枯水期比丰水期污染重,丰水期比平水期污染重,近岸污染比远岸污染重,河口污染比海湾污染重。受石油类和无机氮污染的水期主要是枯水期和丰水期,受活性磷酸盐和粪大肠菌群污染的水期主要是丰水期。
水库
  据对30多座供水水库常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水库水质良好,维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Ⅲ类之间,基本满足各项用水要求。青狮潭、澄碧河、龟石、大王滩、凤亭河等重要供水水库水质优良。
地下水
  2003年广西地下水水位变化不大,与去年相比,年平均水位有所下降的监测区有:柳州市、北海市、玉林市和河池市,年平均水位降幅在0.48~3.30 米之间。南宁市、桂林市、黎塘镇年平均水位与上年基本持平。
  广西地下水水质类型主要是重碳酸钙型和重碳酸钙镁型。地下水水质污染以点状污染为主,局部存在有小范围的面状污染,主要超标因子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铁、锰、汞等,地下水水质多数为良好级。
措施与行动
  工业废水治理 2003年,全区共投入15406万元资金用于治理废水污染项目(老工业污染源),完成了治理废水项目145个,新增废水治理能力38万吨/日;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86.5%,工业废水重复用水率达50.3%。
  流域治理 实施了郁江、邕江、左江、右江“四江”流域水质污染综合整治规划,编制了浔江、西江、漓江、桂江、柳江、黔江、红水河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
  生活污水治理 2003年全区共投入1.43亿元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继桂林、南宁、北海之后,柳州市龙泉山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梧州、钦州等地级市正在开工建设。全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10.4%,生活污水处理量9963万吨,去除化学需氧量1.75万吨,去除氨氮量0.12万吨。
  加强地表水的水质监督管理,实行水质月报制度,各地划定了主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城市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实现旬报制度,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水质状况。

声 环 境

状况
  2003年度广西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是居住、文教机关区域和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较为突出,尤其以夜间污染较重。主要噪声污染源是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城市噪声环境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
  5城市的功能区噪声定期监测统计结果表明,各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夜间超标重于昼间超标。昼间、夜间超标较重的是玉林市和南宁市,较轻的是北海市。
  7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平均等效声级最大的是柳州市,较小的是梧州市。与上年相比,各城市平均等效声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7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路段超标率最大的是钦州市,其次是柳州市,最小的是防城港市。与上年相比,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柳州市和梧州市有所降低,桂林市与上年持平,其余城市有不同程度增加。
措施与行动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噪声污染管理的规定,加强环境管理。坚持实行市内机动车禁鸣喇叭等制度。加强施工管理,设立隔声屏障。已建成噪声达标区53个,面积411平方公里。

固 体 废 物

状况
  2003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24万吨,比上年提高26.4%,其中:危险废物55万吨、冶炼废渣437万吨、粉煤灰365万吨、炉渣186万吨、煤矸石53万吨、尾矿711万吨、其他废物103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09万吨。
措施与行动
  2003年,全区共投入676万元资金,用于工业固体废物污染(老污染源)治理,完成治理项目13个,新增固体废物治理能力0.8万吨/年。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1997万吨,比上年增长5.0%,综合利用率61.7%;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95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190万吨。
  2003年全区共投入1.29亿元资金,用于城市垃圾处理厂建设,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5.45%,无害化处理能力达4010吨/日;垃圾简易处理能力达3724.4吨/日。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

状况
  根据广西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全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28122.56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2%,其中,轻度侵蚀面积8130.11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8.91%;中度侵蚀面积1741.03平方公里,占6.19%;强度侵蚀面积513.4平方公里,占1.83%;极强度侵蚀面积257.3平方公里,占0.91%;剧烈侵蚀面积17480.71平方公里(含岩溶地区毁坏型水土流失面积17432.07平方公里),占62.16%。广西的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次之,沿海地区有少量风力侵蚀。
措施与行动
  2003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13.12平方公里,其中面上治理水土流失1213.55平方公里,重点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299.57平方公里。实施了50个重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299.57平方公里,完成投资3604.5万元;完成的主要措施为:坡改梯201.2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2094.47公顷、经济林632公顷,封禁治理26472.4公顷,完成其他措施556.6公顷,修建农田防护堤15.82公里,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654处。同时,还加大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和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力度,年内共查处了93宗水土保持违法案件,有 1366项开发建设项目依法编报了水土保持方案。
森 林

状况
  森林资源 全区森林资源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林业用地面积扩大,森林面积、蓄积增加,森林覆盖率上升。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366.2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981.91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5.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1.33%,活立木总蓄积40287万立方米;有林地中,其中防护林面积197.93万公顷,特用林面积2.88万公顷。全区天然林面积532.29万公顷。年内商品材实际生产:蓄积量705.68万立方米,出材451.25万立方米。
  森林病虫害 全年病虫害发生面积308.62万亩,严重面积55.36万亩,发生面积比2002年上升32.57%,发生率为2.21%,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万元。虫害种类有:松毛虫、湿地松粉蚧等,以松树病虫害为主。
  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105.09万亩,防治率86.21%,使用白僵菌粉24万公斤,生物防治面积76.51万亩,防治率72.8%。全区森林病虫害实施监测面积27075万亩次,监测覆盖率99.54%;减少成灾面积50多万亩,挽回经济损失达4000多万元。
  森林火灾 年内共发生森林火灾1015次,其中森林火警492次,一般火灾522起,重大火灾1起,火场总面积18974公顷,受害森林面积4807公顷,因森林火灾伤亡19人,与上年相比,森林火灾次数上升116.%,过火面积上升127.5%,受害森林面积上升180.6%,森林受害率上升0.32个千分点。
措施与行动
  签订《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五”期间领导干部任期森林资源消长目标责任状》。
  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998年起禁伐天然阔叶林。
  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年内植各种树木7362万株,比计划数超出1362万株。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珠江流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年内共投入8.59亿元资金,完成退耕地造林10万公顷,荒山造林13.33万公顷;人工造林1.16万公顷、封山育林2.67万公顷。

生 物 多 样 性

状况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跨越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地形复杂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我区有维管束植物284科,1778个属,约8000种,占全国已知种类的26.6%,仅次于云南、四川两省,位居第三位,其中有蕨类植物900种,裸子植物48种,被子植物6279种。有脊椎动物884种,占全国的13.9%,其中鸟类520种,占全国43.8%,兽类133种,占全国的30%,两栖类74种,占全国的35%,爬行类157种,占全国的45.7%。
  在最近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野生植物保护名录》(第一批)中,广西占78种,其中一级26种,二级52种。脊椎动物列入《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有142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5种,二级保护117种。
措施与行动
  加强宣传 结合每年的“爱鸟周”和“爱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及保护区管理办法,并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作用。
  开展野生动植物调查 组织开展了对广西野生植物和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摸清我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和分布。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组织编制了《2001-2030年广西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一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正在实施之中。截止2003年底,全区已建立了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67处,面积147.4万公顷,占广西国土面积的 6.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为20.9万公顷。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状况
气候概况及变化特征
  2003年度,广西各地平均气温17.1~24.2℃,大部地区偏高0.6~1.3℃;全区平均为21.4℃,比常年同期偏高1.0℃。年度降水量857.5~2969.8毫米,桂林市北部、南宁市东北部、百色、钦州两市局部偏多1~2成,其余大部偏少1~3成;全区平均为1431.8毫米,比常年偏少1成。日照时数1172~2543小时,除河池和桂林两市局部偏少8~190小时外,大部地区偏多4~451小时;全区平均为1648小时,比常年偏多114小时。
  气温变化特征: 1961~2003年(度)广西平均气温大约经历了偏暖、偏冷、偏暖3个时期,目前正处于偏暖期。
  降水量变化特征: 1961~2003年(度)广西降水量大约经历了多雨、少雨共3个时期的交替,目前正处于多雨期。
气象灾害及影响
  2003年度主要气象灾害有:霜(冰)冻与降雪、低温阴雨、干旱、冰雹与雷雨大风、暴雨洪涝、热带气旋、高温天气、寒露风。
  霜(冰)冻与降雪 1月5~13日,受强冷空气及南支槽东移影响,广西出现明显降温、降水天气,有47个县市降雪, 13个县市出现了冰冻,10个县市有雨淞。这次降雪和霜(冰)冻天气造成广西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20.92亿元。
  强对流天气 年内有6次局部地区出现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中4月份的 强对流天气共造成76.6万人受灾,4人死亡,578人受伤;农作物受灾面积32237公顷,成灾面积22880公顷,绝收面积1046公顷;林木受灾毁坏216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73亿元。
  暴雨洪涝 年内共发生了10次局部性暴雨洪水灾害和台风灾害,共造成全区14个市的96个县(市、区) 1024个乡(镇)1378.5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6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55.463千公顷,损坏水库153座,损坏堤防2620处223.871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46.186亿元,总损失属中等偏轻年份。
  旱灾 2003年,广西年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偏少,加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广西发生了罕见的春、夏和秋冬旱灾,全区因旱作物受旱面积为2531.1万亩,农村饮水困难人口437.95万人、大牲畜饮水困难230.2万头;全年旱灾造成粮食损失73.19万吨,经济作物损失40.1亿元。
  热带气旋 2003年度,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有5个,与常年持平,7月23~25日,受0307号台风“伊布都”影响,广西大部地区降大到暴雨,局部降特大暴雨,并有20站出现了大风。据统计,全区共有37个县、933万人受灾,造成直接损失9.7亿多元,其中农业损失6亿多元。
  高温天气 2003年夏季,广西有82个县市出现≥35.0℃高温天气,与常年相比,桂东北大部偏多10~20天,其余大部正常或偏多1~10天。并有18个县市的极端最高气温突破了建站以来的最高值。
地质灾害及影响
  2003年全区共发生较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658处,造成33人死亡,1人失踪,21人受伤,毁坏房屋172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万元。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为主,共566起,其次为滑坡69起,地面塌陷15起,其它地质灾害(泥石流、地裂缝)8起。
措施与行动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时准确地制作和发布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当好参谋,努力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发布全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提出防灾措施;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按极易、较易和不易发地质灾害三个等级发布;建立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并对影响大、危害严重的重大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勘察、治理或搬迁避让。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微信
    微博
    客户端

    智能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