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乐业县境内,地处东经106°11′31″~106°27′04″,北纬24°44′16″~24°53′58″之间。地跨乐业县花坪、雅长和逻沙3个乡镇,7个行政村。保护区北起狗论山,南至草王山,西起一沟沟口,东至烟棚村沙子坳。保护区东西长26.2km,南北长18km。
2005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9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2062.0hm2,其中核心区面积8145.0hm2,缓冲区面积5415.0hm2,实验区面积8502.0hm2。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南亚热带典型植被类型及森林生态系统;以叉孢苏铁、黑颈长尾雉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栖息环境;细叶云南松林;龙滩水库水源涵养地。
雅长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南缘,为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山原地带。主要地貌类型为中山和低山地貌。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共有89座,其中1500m以上的有19座。区内土壤类型主要有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石灰性土、褐红壤、水稻土等。本区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深受季风环流和焚风效应的影响,夏季盛行海洋湿润气团,冬季盛行大陆寒冷气团。由于区域内山势高大,地形复杂,形成了独特的中亚热带山地气候特色,保护区内年平均气温16.3℃,年平均降水量1051.7mm。雅长保护区水系属于珠江流域的西江水系,县境内流域面积10km2以上的各级河流共17条,土山地区多为地表河,在岩溶石山地区多潜入地下,形成明暗交替出现的河流。由于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保护区植被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雅长保护区的天然植被可划分为9个植被类型(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季节性雨林,暖性竹林,暖性灌丛,热性灌丛,暖性草丛)54个群系,人工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类型(用材林,经济林,竹林,农作物)20个群系。
根据统计,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207科961属243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有苏铁科的叉孢苏铁、无患子科的掌叶木2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有蚌壳蕨科的金毛狗、桫椤科的桫椤、松科的黄杉、柏科的福建柏和翠柏、木兰科的香木莲和鹅掌楸、樟科的樟树、铁青树科的蒜头果、椴树科的柄翅果、蝶形花科的花榈木、苏木科的任豆、榆科的榉树、楝科的红椿和毛红椿、无患子科的伞花木、马尾树科的马尾树、茜草科的香果树等18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的兰科植物44属115种。共有陆栖脊椎动物共320种,分别隶属于4纲28目91科,其中,两栖类18种,分属1目5科;爬行类42种,分属3目12科;鸟类206种,隶属15目52科。兽类54种,隶属9目22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长尾雉、蟒蛇、金鵰、豹、林麝等5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虎纹蛙、山瑞鳖、地龟、蛤蚧、黑冠鹃隼、黑翅鸢、赤腹鹰、凤头鹰、雀鹰、松雀鹰、秃鹫、白腹隼鵰、蛇鵰、燕隼、红隼、红腹角雉、白鹇、原鸡、白腹锦鸡、楔尾绿鸠、小鸦鹃、褐翅鸦鹃、草鸮、领角鸮、鵰鸮、领鸺鹠、斑头鸺鹠、褐渔鸮、长尾阔嘴鸟、仙八色鸫、猕猴、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斑林狸、苏门羚、斑羚等37种。昆虫资源也较丰富,目前已鉴定学名的昆虫有12个目99科509种,其中有新种1种,特有昆虫1种,珍稀昆虫3种,如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Ⅱ级保护的宽尾凤蝶。
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是全国野生兰科植物的重要分布区及基因库,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保护区的地处红水河-南盘江河谷,是研究这一相互交流的生态过程的好地方,其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是很明显的。因此,该保护区显然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保护价值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