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自然生态保护

广西金钟山黑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简介

2013-05-22 10:48     来源: 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     作者: 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广西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 “保护区”)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最西端,国家重点天生桥水电站的上游,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西林县境内,保护区范围地跨隆林县的金钟山乡、猪场乡和西林县的者夯乡与马蚌乡。其中,隆林县金钟山乡包括弄八、上马草、道蒙、王子山、索另、田房、冷水、乌冲、坡西、那角、怀鲁、马麻等地,隆林县猪场乡包括保安山、罗八、当央等地,西林县包括者夯乡的小信和马蚌乡的古路等地。保护区总面积20924.4hm2,其中核心区8404.3 hm2,缓冲区4292.4 hm2,实验区8227.7 hm2。地理坐标:东经104º46'13"~105º00'06",北纬24º32'44"~24º43'07"。保护对象为:全球濒危物种黑颈长尾雉、珍稀濒危植物贵州苏铁和隆林苏铁等珍稀野生生物资源及其森林生态系统,同时是天生桥水库湿地的重要水源涵养林。

保护区于1982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桂政发[1982]97号)建立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200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函[2002]33号)又进一步明确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1月14日,国务院以国办发〔2008〕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北京百花山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正式批准建立广西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金钟山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喜马拉雅山运动隆起带,整体隆起于喜马拉雅运动,从地质方面来说是—座较新的山地。在喜马拉雅山运动以前,虽在历次构造运动中均有抬升,但大规模抬升还是新构造运动中,此后长期遭受侵蚀。因此,现存地貌结构的特征都是新构造运动以来所形成。由于新构造运动隆起,使金钟山一带地势较高,属山原中山山地,1200m以上面积约占85%,最高点金钟山顶峰海拔1836m,最低处为天生桥电站水库水面,海拔780m,相对高差1056m。山体坡度一般在25°以上,整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从地貌方面来说,金钟山又是—座构造运动剧烈活动形成的构造侵蚀与构造剥蚀为主、多深谷的年轻的山原地貌。金钟山地区成土母岩主要是砂页岩和砂岩,保护区内主要分布有: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山地红壤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以外海拔700m以下的低山河谷区。

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常受北部湾和孟加拉湾海洋气流调节,其海洋性特征较明显,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气候温和。保护区中心地带的兰电沟年均气温17.1℃,7月平均气温23.4℃,1月平均气温8.3℃,极端最高气温达37.7℃,极端最低气温为-4.8℃,≥10℃活动积温年均为5800.9℃,年日照时数1569.3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4329×106J/m2,年降水量为1262.8 mm,干湿季节分明。

保护区内地质构造古老、地貌独特、环境复杂多样,完整的原生性森林植被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保护区内的黑颈长尾雉,不仅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被列为世界濒危雉类。同时,保护区内还保存有大面积的国家级野生植物贵州苏铁和隆林苏铁。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生境复杂多样,气候温暖湿润,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广西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据统计,保护区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389种,隶属4纲31目97科。其中,两栖类20种,占广西两栖类动物种数78种的25.6%;爬行类40种,占广西爬行类种数169种的23.7%;鸟类274种,占广西鸟类种数543种的50.5%;兽类55种,占广西兽类种数148种的37.2%。保护区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487种(含变种),隶属195科725属。其中蕨类植物34科63属123种,裸子植物3科4属7种,被子植物158科658属1357种(含变种)。

金钟山珍稀濒危动物物种较多。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长尾雉、金鵰、蟒蛇、云豹、林麝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虎纹蛙、山瑞鳖、地龟、鸳鸯、黑冠鹃隼、黑翅鸢、白尾鹞、白腹鹞、赤腹鹰、凤头鹰、褐耳鹰、雀鹰、松雀鹰、苍鹰、普通鵟、灰脸鵟鹰、白腹隼鵰、蛇鵰、白腿小隼、燕隼、红隼、游隼、白鹇、原鸡、白腹锦鸡、针尾绿鸠、红翅绿鸠、小鸦鹃、褐翅鸦鹃、草鸮、领角鸮、鵰鸮、领鸺鹠、斑头鸺鹠、灰林鸮、褐渔鸮、白背针尾雨燕、长尾阔嘴鸟、蓝背八色鸫、仙八色鸫、猕猴、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斑林狸、苏门羚、斑羚等47种。广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眶蟾蜍、沼水蛙、泽陆蛙、棘腹蛙、棘胸蛙、斑腿泛树蛙、小弧斑姬蛙、饰纹姬蛙、花姬蛙、平胸龟、变色树蜥、百花锦蛇、三索锦蛇、灰鼠蛇、滑鼠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池鹭、灰胸竹鸡、环颈雉、黄脚三趾鹑、白胸苦恶鸟、八声杜鹃、乌鹃、四声杜鹃、大杜鹃、白胸翡翠、蓝翡翠、三宝鸟、戴胜、大拟啄木鸟、蓝喉啄木鸟、白鹡鸰、树鹨、赤红山椒鸟、灰喉山椒鸟、粉红山椒鸟、白头鹎、红耳鹎、白喉红臀鹎、绿翅短脚鹎、红嘴蓝鹊、灰树鹊、松鸦、大嘴乌鸦、乌鸫、红尾伯劳、棕背伯劳、黑枕黄鹂、黑卷尾、灰卷尾、发冠卷尾、八哥、棕颈钩嘴鹛、画眉、黑脸噪鹛、白颊噪鹛、黑喉噪鹛、红嘴相思鸟、银耳相思鸟、黄眉柳莺、黄腰柳莺、长尾缝叶莺、纯蓝仙鹟、大山雀、红头长尾山雀、凤头鹀、寿带、树鼩、赤腹松鼠、珀氏长吻松鼠、红白鼯鼠、豪猪、帚尾豪猪、中华竹鼠、华南兔、貉、青鼬、黄鼬、猪獾、鼬獾、果子狸、食蟹獴、红颊獴、豹猫、赤麂、小麂等89种。通过科学考察,还发现有针尾绿鸠、长尾山椒鸟、宝兴歌鸫、绿背山雀、长尾捕蛛鸟、苍眉蝗莺、双团棘胸蛙7种广西新纪录。

保护区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贵州苏铁、隆林苏铁、伯乐树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中华桫椤、金毛狗、任豆、榉树、红椿、马尾树、香果树、喜树、柄翅果等9种,毛红椿1变种;有珍稀兰科植物22属53种。

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广西一个巨大的基因库,保护价值非常重要。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