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自然生态保护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2013-06-12 09:59     来源: 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     作者: 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弄岗保护区)位于东经106°42′28″~107°04′54″,北纬22°13′56″~22°39′09″,地处我国西南部、广西崇左市的龙州和宁明两县境内,跨逐卜、武德、上龙、响水、上金、驮龙(宁明)、亭亮(宁明)等七个乡镇。保护区呈西北—东南向长条状地块,从西端到东端共长33.53km,由陇呼、弄岗、陇山三片组成,总面积10077公顷,核心区3104.8公顷,缓冲区2910.8公顷,实验区4061.9公顷。

弄岗保护区1979年5月经广西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1980年经国务院国发(1980)232号文批准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1994年9月根据广西区人民政府桂政办函(1992)433号《关于陇瑞、弄岗保护区合并问题的批复》,陇瑞保护区(1982年成立,省级)与弄岗保护区合并,成立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北热带石灰岩山地常绿季节雨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物白头叶猴、黑叶猴和珍稀植物蚬木、金丝李、金花茶等。

弄岗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等级高,是桂西南石灰岩植物荟萃中心、金花茶种质资源分布中心之一,是我国北热带蚬木林、肥牛树林、东京桐林等石灰岩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基因库,是我国热带北缘岩溶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14个关键地区之一,也是国家林业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的40个A级保护点之一。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2目57科139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白头叶猴、黑叶猴、熊猴、云豹、蟒蛇、林麝等六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动物有猕猴、黑熊、穿山甲、大灵猫等21种;此外,在学术、经济上有一定价值的北热带代表动物有树鼯、果蝠、红头咬鹃等;药用动物有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等;肉用动物有果子狸、野猪等;毛皮动物有豹猫、鼯獾、黄鼠狼等。在这些动物中,兽类有7目20科34种,鸟类有11目27科74种,爬行类有3目7科23种,两栖类有1目5科8种。保护区有丰富的昆虫资源,据综考统计,数目达14目101科565种之多,昆虫中以蝶类最为丰富,达到201种。

保护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有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172种709属1454种,其中蕨类植物23科40属91种,裸子植物3科3属5种被子植物146科666属1358种。这些植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有叉叶苏铁、石山苏铁,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蚬木、桫椤、东京桐、海南风吹楠等8种,属经济药用植物有153科528属862种。保护区内不乏大树,其中以直径达2.99m、树高48.5m,材积106m3的“蚬木王”为最,其余胸径达1.0m以的人面果、大叶山楝、肥牛树、金丝李等也经常能见到。由于植被得到较好的保护,保护区内木材蓄积量从1979年综合考察时的12万m3,增加到现在的近59.25万m3。有林面积10285.2hm2,森林覆盖率达98.8%,是我区覆盖率最大的保护区之一。

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热带北缘,区内群峰嵯峨、山弄密集、溪流时隐时现、喀斯特地貌典型,植被为世界上罕见保存最完好的岩溶地区热带季雨林,是我国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14个关键地区之一,也是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的40个A级保护区之一,保护意义重大。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