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2004年,我区在经济增长11.8%、人口自然增长7.2‰的形势下,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上年的二级水平,地表水、近岸海域水质良好,声环境质量保持上年的良好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但是,我区面临的环境形势仍然严峻: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在较高水平,并呈上升趋势;酸雨污染有所加重;地表水水质有所下降,工业结构性污染突出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大气环境状况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4年,全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0656亿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废气7223亿立方米,生产工艺废气3434亿立方米。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94.43万吨,烟尘排放总量54.75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1.1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11%、3.36%、1.79%。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2004年广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仍保持上年的二级水平。14个地级市中,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有8个,达三级标准的有4个,超三级标准的有2个。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1.77,与上年(1.76)基本持平。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二 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范围为0.005~0.109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为0.039毫克/立方米,达一、二级标准的城市有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贵港、贺州和崇左9个,达三级标准的城市有河池、百色、来宾和南宁4个,柳州市超过三级标准。全区二氧化硫污染程度与上年基本持平。
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范围为0.118~0.227毫克/立方米(2004年全区开展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的有7个城市),达二级标准的城市有防城港、钦州、贵港、百色和河池5个,柳州和来宾两市达三级标准。
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范围0.032~0.157毫克/立方米(2004年开展可吸入颗粒物监测的有8个城市);达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是南宁、柳州、桂林、北海、梧州和崇左6市,玉林市达三级标准,来宾市超过三级标准。
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范围为0.007~0.036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为0.023毫克/立方米,所有监测城市均达国家一级标准。
降尘年平均浓度范围2.82~16.20吨/平方千米•月(2004年开展降尘监测有10个城市)。除北海市和玉林市未出现超标外,其余城市均有不同程度超标。与上年相比,年平均浓度上升的有柳州市、百色市和梧州市,其余城市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
酸雨
2004年酸雨污染有所加重。14个地级城市均出现酸雨,酸碱度(pH)年平均值范围为4.40(河池市)~6.68(钦州市), 年平均值为5.03,较上年(5.28)下降了0.25pH值单位;酸雨频率范围是0.8%(钦州市)~ 77.6%(防城港市),年酸雨频率平均为32.8%,较上年(26.0%)上升了6.8个百分点。
措施与行动
工业废气治理。 2004年,全区共投入8265万元资金用于工业废气污染项目(老污染源)治理,完成了治理废气项目116个,新增废气治理能力240万立方米/小时;全区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达65.6%、83.7%、83.6%。
酸雨控制区继续关闭高硫小煤矿井,全年共关闭440家,压缩煤产量268多万吨。合山电厂等烟气脱硫项目已投入运行。
属于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南宁、桂林、柳州、北海4市,编制了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达标规划,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制定了高污染燃料管制办法。
全区县城以上城市人工煤气生产能力10.6万立方米/日,年供气总量4120.8万立方米,用气人口23.9万人;液化石油气储气能力36112.7吨,年供气总量400164.2吨,用气人口802.6万人;天然气供气总量168万立方米,用气人口1.4万人;全区燃气普及率达72.3%,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
全区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86个、面积达1218.5平方公里。
水环境状况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4年,全区废水排放总量218776万吨,其中:工业废水122731万吨,生活污水96045万吨,分别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6.1%和43.9%。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99.4万吨,氨氮7.39万吨。其中:工业、生活来源的化学需氧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69.8%、30.2%,工业、生活来源的氨氮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67.9%、32.1%。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8%、7.2%、34.6%。
地表水环境
据对广西境内25条主要河流的60个断面水质例行监测结果表明,2004年度广西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上保持良好,大部分河段可满足水环境功能区目标要求。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要求的断面分别占断面总数的90.0%、88.3%和94.8%,均比上年度略有下降。
珠江流域的西江、漓江、桂江、水口河、平而河、左江各水期水质均可达到或优于II类,黔江、浔江、北流江、柳江、明江也保持在III类或优于III类。长江水系两条河流各水期均可达到或优于II类。独流入海的九洲江、北仑河各水期均可达到或优于III类。
红水河、龙江、右江、邕江、郁江、南流江、钦江都出现过水质超III类的情况。
广西主要河流的水期水质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综合污染相对较重的河流,枯水期为钦江、邕江、龙江,丰水期为郁江、北流江、邕江、北仑河,平水期为北仑河、钦江、郁江。
与2003年比较,全区河流总体情况是枯水期水质有较大下降,丰水期基本持平,平水期有所下降。钦江、邕江等部分河段水质污染情况仍然存在,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因子是主要的超标因子。
近岸海域环境
2004年广西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仍然保持上年度水质水平。各水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为:平水期 95.35%,丰水期88.37%;枯水期83.72%。
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比上年度有所减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年平均浓度比上年度有明显降低,海洋沉积物污染尚轻,除局部海域外,基本达到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
各水期主要污染海域是:枯水期是钦州市的茅尾海、北海市港口海区和北海市侨港海区;丰水期是钦州市的茅尾海、钦州市的龙门港口区和防城港市的天堂滩旅游区;平水期是北海市的沙田镇附近海水养殖区和防城港市的北风脑海水养殖区。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石油类和活性磷酸盐。
水库
据对30多座城镇生活饮用水供水水库常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大部分水库水质良好,维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Ⅲ类之间,基本满足各项用水功能要求。个别水库受周围生活排污口影响,出现粪大肠菌群超标现象。
措施与行动
工业废水治理 2004年,全区共投入20194万元资金用于治理废水污染项目(老工业污染源),完成了治理废水项目118个,新增废水治理能力74万吨/日;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86.6%,工业废水重复用水率达48.2%。
流域治理 实施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全面实施郁江、邕江、左江、右江“四江”流域水质污染综合整治规划,编制了浔江、西江、漓江、桂江、柳江、黔江、红水河水环境容量规划。
生活污水治理 继桂林、南宁、北海、柳州市之后,梧州、钦州等地级市正在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全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11.0%,生活污水处理量96045万吨,去除化学需氧量2.36万吨,去除氨氮量0.15万吨。
加强地表水的水质监督管理,各地划定了主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实行水质周报、月报、年报制度,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水质状况。
声环境状况
2004年度,广西城市声环境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是居住、文教机关区域和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较为突出,尤其以夜间污染较重,主要噪声污染源是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
5城市的功能区噪声定期监测统计结果表明,各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夜间超标重于昼间超标。昼间、夜间超标较重的是玉林市和南宁市,较轻的是北海市。
7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平均等效声级最大的是防城港市,较小的是梧州市。与上年相比,防城港市平均等效声级较上年增加6.9分贝,梧州市持平,其余城市平均等效声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7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路段超标率最大的是梧州市,其次是钦州市。与上年相比,路段超标率南宁、柳州和钦州市有所降低,其余城市有不同程度增加;平均等效声级柳州市和钦州市比上年有所降低,梧州市、防城港市有所上升,南宁、桂林、北海等3城市基本持平。
措施与行动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噪声污染管理的规定,加强环境管理。坚持实行市内机动车禁鸣喇叭等制度。加强施工管理,设立隔声屏障。已建成噪声达标区60个,面积502.1平方公里。
辐射环境状况
2004年度,据广西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对南宁市(按该站现有的能力全区只能监测南宁市)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表明,南宁市各测点的测值均处于正常值范围,未见有异常测值出现。
南宁市原野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 单位:nGy/h
地区(市) 测值范围 平均值 标准差 备 注
南宁市 29~88 68 10
2004年室内空气中氡浓度监测数据表明,测点处空气中氡浓度与往年测值相比无大的变 化,无超标测值出现。
南宁市环境空气中氡浓度 单位:Bq/m3
地区(市) 监测项目 测值范围 平均值 标准差 备 注
南宁市 氡 23.8~42.8 39.9 7.9 室内
措施与行动
根据辐射环境面临的形势,我区辐射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加强对民用核设施和放射性装置的安全管理,确保万无一失。防止发生严重污染环境的核事故或放射性事故;依法加强对辐射环境和放射性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控制和降低城市电磁辐射污染,保障环境安全。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安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年内开展了“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基本摸清了我区放射源底数。初步核定:申报登记的涉源单位451家,密封放射源2119枚,其中在用密封放射源1374枚,闲置废弃放射源745枚(包括收贮在广西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废放射源181枚),使用的放射性核素达到39种。
固体废物状况
2004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91万吨,比上年提高2.1%,其中:危险废物126万吨、冶炼废渣288万吨、粉煤灰497万吨、炉渣230万吨、煤矸石61万吨、尾矿842万吨、其他废物960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32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比上年增多。
措施与行动
2004年,全区共投入665万元资金,用于工业固体废物污染(老污染源)治理,完成治理项目30个,新增固体废物治理能力6.9万吨/年。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1952万吨,综合利用率59.2%;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1090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123万吨。
2004年全区共投入1.53亿元资金,用于城市垃圾处理厂建设,全区每个市县都设有垃圾处理厂,现有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12座,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4.5%,无害化处理能力达4860吨/日;垃圾简易处理能力达4208.8吨/日。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
水土流失造成极大危害:一是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造成耕地减少。二是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同时,泥沙大量淤积江河、湖、库,降低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加剧洪旱灾害。三是水土流失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土地肥力降低,不仅使生态失调,同时恶化了生产及生活环境,使农村地区贫困加剧。根据广西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广西水土流失面积有28122.56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2%。
措施与行动
年内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157个,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66615.7万元,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6577.8公顷;查处水土流失违法案件52个。全年根据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累计投入治理资金21135万元,完成防治面积1236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03.32平方公里。资源县、鹿寨县、兴安县、阳朔县、隆林县5个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共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58.13平方公里。
森林状况
森林资源 广西是我国北回归线以南面积最大的省、区。地跨热带、亚热带,气温高、热量足、无霜期长、雨量丰,且雨热同季,全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1.33%,居全国各省区第六位;有林地面积981.91万公顷,居全国各省区第八位;活立木总蓄积量4.03亿立方米,居全国各省区第八位;人工造林面积和经济林面积均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全区林木年均总生长量4018.17万立方米,年均总生长率10.77%。全区木材年均总消耗量2867万立方米,年均总消耗率7.69%。
森林有害生物 全年有害生物发生面积228205公顷,同比上升10.05%;成灾面积3521公顷。有害生物主要种类有竹丛枝病、八角炭疽病、湿地松粉蚧、马尾松毛虫、萧氏松茎象等,这几种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都超过1万公顷。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是马尾松毛虫属轻度发生年份,危害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的广州小斑螟首次大面积发生,发生面积达653公顷,占广西红树林面积的6.72%;危害桉树的病虫种类增加,发生面积上升。
年内实施有害生物防治面积80319公顷,其中飞机防治马尾松毛虫130架次,防治面积34267公顷。在飞机防治中,首次使用阿维菌素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面积2000公顷,防治效果94.5%。
森林火灾 年内发生森林火灾1217起,其中森林火警622起,一般火灾594起,重大森林火灾1起;火场总面积25071公顷,受害森林面积4982.9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51‰。因火灾烧毁成林蓄积150829立方米、幼林287.8万株。
措施与行动
实施退耕还林计划 根据广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2004年的建设任务是23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00万亩,已基本完成,正在组织验收。
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工程,中央安排投资17500万元,补偿面积3500万亩;重点防护林投资3125万元,造林14.29万亩;农村沼气池国债工程投资8200.4万元,新沼气池6.56万座;重点森林火险区治理工程投资3208万元;林业种苗工程投资1343万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投资825万元。
生物多样性状况
随着人口增加,环境污染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威胁。在1987年国家环保局公布的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89种名录中,我区有123种,占全国保护种数的32.6%,按濒危程度分:濒危的26种,稀有的39种,渐危的58种。123种重点保护植物中,属于广西特有的种类19种。脊椎动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有142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5种,二级保护117种,此外列入广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8种。这些珍稀动植物资源其分布点及物种数量减少,有的已濒临灭绝边缘。
措施与行动
编制总体规划 根据《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组织编制了《2001-2030年广西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以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好生态环境。
开展野生动植物调查 组织开展了对广西野生植物和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摸清我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和分布。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截止2004年底,全区已建立了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69处,面积150.5万公顷,占广西国土面积的 6.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为20.7万公顷。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状况
气候概况及变化特征
2004年,广西天气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偏多。各地年平均气温16.9~23.5℃,大部地区偏高0.1~0.8℃;全区平均气温为20.9℃,比常年同期偏高0.4℃,偏高居1961年以来的第8位,比去年偏低0.5℃。年降水量729.8~2357.3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全州、武鸣偏多1成,北海市大部及上思、浦北偏少4~5成,其余地区正常到偏少1~3成。全区平均降水量1359.8毫米,比常年偏少1成,偏少居1961年以来的第8位,与去年接近。日照时数为1252~2427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除灵川、永福、罗城、横县、浦北、北海偏少17~196小时外,全区大部日照时数偏多,全区平均日照时数1665小时,比常年偏多132小时,偏多居1961年以来的第9位,比去年偏少75小时。
气温变化特征: 1961~2004年(度)广西平均气温大约经历了偏暖、偏冷、偏暖3个时期,目前正处于偏暖期。其中1961~1966年主要是偏暖期,1967~1986年主要是偏冷期,1987~2004年主要是偏暖期。近17年来增温明显,主要是冬季,这与我国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相一致。
降水量化特征: 1961~2004年(度)广西降水量大约经历了多雨、少雨共3个时期的交替,目前正处于多雨期。其中1961~1987年为多雨期,1988~1992年为少雨期,1993~2004年为多雨期。
气象灾害及影响
2004年度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霜(冰)冻、低温阴雨、强对流天气、高温天气、寒露风、寒潮等,其中以干旱最为突出。
干旱 广西在经历了2003年的夏、秋、冬连旱后,2004年发生了居1950年以来第二位的特大旱灾,部分河溪断流,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全区农作物受旱面积2881.43万亩,其中轻旱1568.81万亩,重旱1097.6万亩,干枯215万亩,旱地缺墒1038.6万亩,因旱农村540.09万人饮水困难。干旱使水电站出力严重减小,电力供应紧张;主要江河干线航道船舶被迫减载运行,运载能力下降。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1.87亿元。
暴雨洪涝 汛期,各江河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的场次相对较少,没有发生全区性的大范围灾害性洪水,全区先后遭受了5次洪涝灾害。共有78个县市10个城镇787.8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10.05千公顷,损坏水库69座,水库垮坝1座(小二型岩小水库),损坏堤防811处90.8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5.336亿元。
强对流天气 受高原槽、切变线和弱冷空气影响,4月和11月份,局部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大风、冰雹、龙卷风,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3926公顷,损坏房屋6445间,倒塌90间,死2人,伤37人,直接经济损失4531.3万元。
寒露风 晚稻抽穗扬花期广西共出现了4次日平均气温≤22℃的寒露风天气过程,其中10月份出现了一次全区性寒露风天气过程,受寒露风影响,全区晚稻受灾面积9.047万公顷,成灾面积1.673万公顷,绝收面积0.12万公顷。
措施与行动
及时准确地制作和发布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坚持“有灾无灾按有灾准备,大灾小灾按大灾防范”的指导思想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积极、有效地开展防灾、抗灾工作,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开发空中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