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建议提案结果公开
发文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成文日期: 2024年04月01日
标  题: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关于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024765号代表建议的协办意见
发文字号:桂环函〔2024〕475号 发布日期: 2024年04月02日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关于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024765号代表建议的协办意见

2024-04-02 08:00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陈亮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快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建议(第2024765号),经研究,现提出协办意见如下: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时发表的主旨讲话提出:“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2022年4月,自治区党委出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的决定》指出“我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主要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但绿色发展仍存在短板,生态优势尚未转化为发展优势”。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大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已开展的工作及成效如下。

一、持续加大生态环境监管和生态保护修复的力度,厚植生态优势底色

一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殷切嘱托,坚定当好守护广西山山水水的“二郎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领导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指示批示,推动自治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与各设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开展自治区14名领导分片包干督导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自治区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广西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二,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保持全国第三,各项年度考核的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均超额完成国家考核目标。2022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获评国家优秀等次。成功争取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落户广西。二是高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保卫战精准施策,圆满保障首届学青会期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100%。全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7.9%,排名全国第5名。碧水保卫战系统施策,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2%以上,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排名中有9市跻身全国前30名,柳州市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一。漓江保护经验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桂林漓江、南宁那考河和北海银滩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入选全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梧州市获国务院河湖长制督查激励。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南宁、柳州、桂林“无废城市”建设有序进行,高标准建设河池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推进会在南宁圆满召开,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22年的17.1%提高至2023年的26.9%,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三是坚持系统治理修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持续提升。首次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强化对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大力推进左右江流域和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强力督导中央和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筑牢绿色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陆续发现植物新种50余种,广西已知分布有本土高等植物达10466种,较2014年增加了972种,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72.4米的望天树,更是迄今中国岩溶地区发现的最高树。近几年广西新增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36种,曾经消失百年的江旋螺在龙江、黔江和浔江再次被发现;珍稀海洋动物频现,监测到布氏鲸60头次、识别中华白海豚约360头。《广西渠楠白头叶猴社区保护地治理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案例》从全球26个国家的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猫儿山、山口红树林、金海湾红树林、会仙喀斯特等自然保护地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数量居全国前列,横州市西津湿地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2,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保持全国第3,各项年度考核的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均超额完成国家考核目标。2022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国家考核获优秀等次,广西作为全国四个省(区)之一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二、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加快经济绿色转型创新发展,深入推动“两山”价值转化

(一)持续推进国家及自治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一是健全示范创建机制。广西在全国率先出台由省级党委、政府印发实施的《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印发《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及评分细则》等一系列自治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相关文件。二是创新示范创建模式。2023年通过竞选演讲创新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申报模式,完成首批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评选。建立155人的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评审专家库,为广西创建示范区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组织专家指导帮扶组,到各县(市、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帮扶指导服务活动。三是示范创建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底,广西成功创建1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示范区)和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

(二)打造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创建品牌。为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维度,积极探索广西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加快促进生态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广西自创镇村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品牌—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创建。2023年自治区党委将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创建工作纳入工作要点,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创建”。截至2023年底,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会同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已完成2批次评选并联合命名49个“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和399个“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在自治区内引起广泛关注,影响力逐步增强。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机制进一步夯实,低碳绿色转型持续加速,“生态+产业+文化+旅游”融合提质增效,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全区镇村绿色高质量发展做好示范和引领。

(三)大力推动示范区绿色转型创新发展。广西持续巩固深化创建成果,引导获得国家示范区称号和 “两山”基地命名的21个县(市、区)编制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召开2次绿色转型发展培训和交流会议,有力推动绿水青山价值转化。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对获得命名的县(市、区)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国家示范区巩固提升创建成果,促进国家示范区全面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创新绿色转型新路径,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广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转型发展工作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的充分肯定,2022年在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南昌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广西“点绿成金”的“两山”转换模式经验作典型介绍,全国在会上介绍经验的仅有广西、北京、山东和四川4个省区;中国环境报以《产业升级+动能转换,走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广西模式”》进行宣传报道。2023年10月,来宾市忻城县在生态环境部组织的2023年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进行典型经验交流。

三、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两山”价值转化路径,加速让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2021年8月,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其他厅局配合推进。2021年9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方案》,在桂林市、梧州市、河池市、合浦县、乐业县、昭平县、金秀瑶族自治县等3市4县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根据分工安排,持续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价值探索。一是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实现方向路径试点探索。2022年将“广西县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试点”纳入改革攻坚任务,以容县和金秀瑶族自治县作为试点区域开展探索GEP核算试点研究工作,构建了三大类15项指标组成的核算体系,首次核算出容县和金秀县的年度GEP总值为1554.22亿元和1803.28亿元(同年金秀GDP为44.45亿元GDP)、容县GDP为182.93亿元)。金秀县已实现转化生态产品价值仅占GEP的1.02%,容县已实现转化生态产品价值仅占GEP的5.33%。相关成果被推荐在广西改革公众号上登载。2023年我厅重点开展基于GEP核算结果的试点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向和路径探索研究,并纳入2023年改革提升年任务,已完成研究报告,并将研究成果指导应用于试点县的相关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二是加快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2022年印发《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若干措施》,构建生态保护多方补偿格局,推动粤桂两省(区)政府正式签订第三轮《九洲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2021—2023年)》,2022年广东给广西生态补偿资金1亿元。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开展北海铁山港深海排污补偿机制调研,探索建立相关生态补偿机制。三是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分行积极探索EOD模式试点,在产业融合发展、实施路径、机制政策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至2023年底,广西已有国家级、自治区级EOD模式项目共52个(涉及项目总金额1047.21亿元,融资需求778.39亿元),已经形成了一批农村污水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小流域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农文旅产业等治理模式。四是积极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办法(试行)》,促进金花茶、罗汉果、金桔等生物资源保护与相关产业发展。2023年,桂林市罗汉果产业已初步形成全产业链体系,产值超过150亿元。金花茶原产地防城港市防城区相继被授予“中国金花茶之乡”称号、获批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全区金花茶种植面积5.9万亩,鲜花产量30万斤,鲜叶120万斤,育苗20万株,产值达2亿元。柳州市融安县是全国最大的滑皮金桔和脆蜜金桔生产基地,2023年全产业链总产值预计超65亿元。五是总结推荐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优秀实践案例。基于实施左右江山水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和经验,撰写广西左右江流域“山水工程”生态修复保护促进价值提升案例,指导金秀瑶族自治县编写“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依托瑶医药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案例”,两个案例均入选自治区自然资源厅2023年7月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二批)》,为自治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提供优秀典型案例。这两个案例均被自然资源部中国自然资源报社旗下的i自然全媒体进行案例专栏展示,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宣传,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和示范引领作用。

四、强化生态环境要素保障,服务壮大实体经济推动绿色发展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出台实施生态环境服务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8个方面30条措施,在全国率先完成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调整,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大力服务平陆运河建设,出台《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打造绿色工程专项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助力打造世界级高水平的生态运河、绿色运河、低碳运河。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指导有色、钢铁、水泥等行业27个项目在环评中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深入推动南宁市、桂林市、柳州市“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加快建设柳州气候投融资试点,建成全区首个绿色金融服务平台。

下一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全面推进美丽广西建设,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和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创新推动新质发展生产力,持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持续擦亮“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金字招牌,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专此函达。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2024年4月1日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