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 成文日期: 2025年05月28日 |
标 题: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关于对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0250602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 |
发文字号:桂环函【2025】525号 |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9日 |
自治区海洋局:
现将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0250602号提案提出的有关推进海岛资源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方面的建议落实情况函告如下,请综合后一并答复提案者。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深入开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强化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已于2024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了广西全海域入海排污口排查任务,制定整治方案,有序推进入海排污口整治;编制《广西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深化海水养殖污染防治,发布广西地方标准《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开展提升近海环境承载力助推海洋强区建设研究,逐步推进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换代。加强港口船舶污染控制,到港船舶污染物基本应收尽收并实现排放接收闭环管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不断提升,2024年沿海3市累计完成城镇生活污水管网改造33.18公里,新增4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合计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4.5万吨/日,累计总污水处理能力达90.9万吨/日。2024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2.9%,优于国家考核目标要求。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持续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达到考核要求。涠洲岛入选第三批国家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并获联合国“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成为全球海岛生态治理的典型范例。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联合北海市人民政府编制《广西北海涠洲岛国际生态岛规划》,加快推进涠洲岛国际生态岛建设,将涠洲岛打造成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高度统一的国际生态岛标杆。
(二)强化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
持续加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在广西近岸海域共布设40个国控点位对海水水质进行监测。同时,共布设128个海洋生态系统状况监测点位,覆盖区域包括北部湾,山口、北仑河口和茅尾海红树林,广西海草床,涠洲岛珊瑚礁,广西合浦儒艮。此外,在广西近岸海域布设13个监测点位开展新污染物试点监测。通过布设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点位,不断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
(三)不断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加快推进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制修订《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防城港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条例》。积极推进跨市深海排放生态补偿改革,完成北海—玉林深海排放生态补偿报告和方案初稿。通过“碧海”、“绿盾”及渔政专项执法行动,强化海洋综合执法监管,依法打击“三无”船舶和各类危害海洋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北海市在全区首创设立海洋监管综合执法指挥中心,构建“1个中心、15个平台、17支队伍、多部门协作”海洋监管综合执法指挥体系,全面提升海洋联合管控能力。
(四)助力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向好
依法高效服务重大工程环评审批,完成220千伏涠洲岛跨海联网工程、钦州市大榄坪污水处理厂技改项目填海工程等重点项目环评报告书审批。深化“放管服”改革,将“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范围内的历史遗留围填海工程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给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积极争取增划海洋倾倒区,推动防城港2#倾倒区和廉州湾外倾倒区获批,为防城港30万吨航道工程、北海港铁山港20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建设疏浚物海洋倾倒提供保障。督促指导深海排放建设,推动铁山港A5、钦州A4和A17深海排放工程按时序建设。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持续开展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价,涵盖海水、海洋生物质量、栖息地状况、生物群落等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为涠洲岛珊瑚礁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二是深入开展提升近海环境承载力助推海洋强区建设研究,推动沿海产业优化调整。严格围填海管控,加快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引导更多更好项目入驻落地,持续服务好实体经济。三是持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系统谋划“十五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四是加快推进《广西北海涠洲岛国际生态岛规划》印发实施,全力将涠洲岛建设成为集美丽、宜居、富民、零碳、智慧为一体的国际生态岛,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岛建设范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202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