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栏 > 广西新污染物监测预警与环境健康评估重点实验室 > 综合新闻

广西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2024-07-31 08:41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2024年7月30日(星期二)上午10:00,广西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在自治区生态环境新闻发布厅召开,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宁耘,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副处长李颋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广西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时 间:2024年7月30日 上午10:00

地 点:自治区生态环境新闻发布厅

出席人员:

宁  耘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

李  颋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副处长

主持人:

梁雅丽    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梁雅丽: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广西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以“无废城市”建设、危险废物环境管理、重金属和尾矿库污染防治、新污染物治理等工作为重点,牢牢守住“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底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助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广西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宁耘,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副处长李颋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宁耘先生作介绍。 

宁耘: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借此机会感谢各位对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下面,我从“无废城市”建设、危险废物闭环管理、尾矿库污染防治、新污染物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及总量减排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广西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情况。

一、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2022年,我区南宁、柳州、桂林3个城市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三市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明确任务目标,细化职责分工,逐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城市建成区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强弱项、补短板工作,补齐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垃圾处理、大件垃圾处理设施短板,基本实现建成区原生垃圾零填埋;废弃农资包装物回收率达到80%;医疗废物日收集处置能力得到有力保障,医疗废物100%安全处置。

二、探索建立危险废物闭环管理体系

为持续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风险防范能力,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印发实施《广西危险废物闭环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强化危险废物从源头产生、收集暂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闭环监管。印发《广西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2021—2025年)》,重点补齐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的短板,优化调整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产业结构,引导社会资本理性投资,促进全区利用处置能力总体匹配、布局合理。建设广西“生态云”危险废物闭环智慧管理平台,通过智慧物流、视频监控、电子标签等技术手段,推动危险废物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2023年申报产生危险废物企业数3603家,共产生危险废物510万吨,全区危险废物持证经营单位182家,核准经营能力合计749万吨/年,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基本满足我区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利用处置需求。此外,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持续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落实各项法律制度和相关标准规范,有效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2023年共抽查危险废物相关企业143家,产生单位合格率93.8%,经营单位合格率97.4%,全区14个市考核评级均为A。

三、加强尾矿库污染防治

建立尾矿库分类分级环境监管制度,对一级和二级环境监管尾矿库实施重点监管,切实提升广西尾矿库环境监管效能。扎实开展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各市、县按照一级二级全覆盖、三级不少于50%的要求开展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自治区按照一级全覆盖、二级不少于30%、三级随机抽查的要求开展尾矿库污染隐患现场核查工作。2023年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完成184座共计256次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工作,其中一级、二级环境监管尾矿库实现100%排查,三级环境监管尾矿库排查率为70.45%;同时,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组织力量对68座尾矿库开展了污染隐患现场核查。

四、稳步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工作

2022年5月,国家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后,广西迅速行动,结合我区实际和特色,于2022年11月在全国率先印发实施《广西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为我区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打好基础。2023年,按国家要求,摸清了全区现有优先管控化学物质和新污染物底数。目前,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与广西大学完成了广西新污染物重点实验室共建,已具备全氟化合物、溴代阻燃剂、抗生素、雌激素等数百种新污染物的非靶向筛查能力和靶向筛查能力。2024年初,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以2023年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成果为基础,精准筛选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涉及新污染物的企业,开展全区新污染物评价与管控工作,完成了2023年详细和重点管控物质现状调查和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为后期制定科学有效的新污染物风险管控措施打好基础。同时,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同步完成了新污染物试点企业监测和优评企业加密监测工作。

五、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和总量减排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结合排查整治突出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问题等方式,多举措落实重金属减排项目。一是印发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各市的年度减排目标,其中对河池、来宾等6个市制定1%~25%不等的减排目标,对南宁、桂林等8个市以控制不新增为目标,实现差别化减排政策;二是全面排查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漏报信息,指导新、改、扩建企业实现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减量替代”或“等量替代”,截至2023年底,全区共推进完成重金属减排项目35个,减排比例达4.45%。三是组织技术专家赴各市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调研帮扶,强化政策制定和监督指导,通过完善管理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化污染治理、加强监管执法等,不断提升我区重金属污染防治水平,确保有效防控重金属污染风险。

下一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将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开展“无废细胞”创建工作;开展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专项整治,不断提高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水平;持续开展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筛查与评估、涉重金属历史遗留问题排查整治等工作,进一步强化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

我就介绍到这,谢谢!

梁雅丽:

感谢宁耘先生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

中国环境报广西记者站记者:2022年,南宁、柳州、桂林三市成功入选“十四五”“无废城市”建设名单,请问广西“无废城市”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工作计划如何?

李颋: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广西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工作部署,有序推进南宁、柳州、桂林三市“无废城市”建设。

一是制订建设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南宁、柳州、桂林三市陆续在2023年3月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细化任务分工,实施工业、生活和农业三大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初步形成支撑“无废城市”建设的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

二是立足各市实际,打造建设特色。南宁市围绕“零增长、零填埋、零废弃、零风险”这四个“零”目标推进建设工作。围绕“零增长”实施工业固废治理,积极探索拓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渠道;围绕“零填埋”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建成区原生垃圾实现零填埋;围绕“零废弃”抓好农村废物整治,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1.7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6%以上,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了85.6%;围绕“零风险”强化危险废物管治,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收集、贮存和利用处置规模基本满足全市需求。柳州市以推进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发展延伸相关产业链,推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项目建设,构建发展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体系。同时,扎实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打造多源固废减废降碳协同增效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目前已具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医疗废物、污染土壤、大件垃圾处理等固废综合利用处置能力。桂林市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标,印发《桂林市“无废细胞”实施方案和建设指南》,成功打造广西首批6个具有桂林特色的“无废旅游景区”和“无废工厂”;推动漓江排筏“油改电”项目,建造1200艘纯电动力游览排筏,实现低噪声、低振动、零排放的游览体验;推动象山根雕产业园整体搬迁项目,彻底解决规划不合理、环保设施不完备、市场商户经营分散和管理滞后等历史遗留“老大难”问题。

下一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将联合自治区各相关部门强化技术支撑力量,整体推动工业、农业和生活领域固体废物的利用处置。推进“无废细胞”建设,充分利用各类宣传渠道,不断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无废城市”建设,使“无废城市”逐渐成为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新窗口。力争到2027年,全区“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以上。

广西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广西赤泥和锰渣为主的工业固体废物历史堆存量较多。请问针对赤泥和锰渣综合利用,广西开展了哪些工作?

宁耘: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广西铝土矿、锰矿资源丰富,氧化铝和电解锰产业作为广西资源型传统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赤泥和锰渣产生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途径窄,主要以堆存处置为主,既占用土地、浪费资源,又易造成环境安全隐患。近年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积极推动赤泥和锰渣综合利用并取得一定成效,2023年广西新增赤泥综合利用率达到16.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攻克锰渣无害化的难题,实现锰渣制砖、制水泥、回填等多种综合利用途径。具体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完善法规政策体系。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组织成立赤泥、锰渣综合利用两个工作专班,建立生态环境、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科技等部门的厅际协调机制,集中力量研究解决技术和政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发布实施《加快电解锰渣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指导意见》,组织编制《赤泥堆场原位生态修复技术规范》《赤泥路用环境污染防控技术规范》《电解锰渣回填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将有效填补相关标准体系的空白。

二是积极推进技术联合攻关,提供技术保障。近两年,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多次组织召开赤泥和锰渣综合利用工作专题研讨会,召集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组成“产学研用”技术攻关团队,探索赤泥和锰渣多途径、多渠道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梳理适合广西的综合利用技术并编制先进技术名录,为赤泥和锰渣综合利用提供技术参考。目前已形成选铁、提镓、作水泥生产原料、炼铁造渣剂和道路材料等赤泥综合利用途径,以及锰渣低温脱氨无害化-回填,锰渣制烧结砖、免烧砖、制水泥等锰渣综合利用途径。

三是建设赤泥路用技术应用项目,开展试点示范。为推进赤泥大规模消纳,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联合相关部门探索推进赤泥路用工作。2022年,中铝广西分公司赤泥基混凝土路面试验工程在百色平果成功落地建设,试验路段长1.5公里,消纳赤泥4500吨。该项目研究成果获院士专家评价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赤泥规模化路用提供了示范,对推动赤泥大规模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此外,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正积极探索赤泥-锰渣协同利用技术,将赤泥、锰渣等工业固体废物“变废为宝”,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南宁新闻网记者:广西涉及的新污染物有哪些?针对这些新污染物,广西有哪些管控措施?

李颋: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新污染物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大家对此总体都比较陌生,那什么是新污染物呢?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新污染物是指那些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这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或者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环境管理或者现有管理措施还不完善。目前,国际上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有四大类,分别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

2023年,广西涉及的新污染物共6种,分别是短链氯化石蜡、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抗生素、壬基酚、十溴二苯醚。针对这些新污染物,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点管控措施:

一是科技引领与全面监测。依托专业研究机构和高校专家团队,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建立了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组,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引领新污染物的监测与管控;严格执行国家化学物质调查制度,对全区范围内的化学物质进行调查和监测,动态更新新污染物数据,确保对新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情况有全面、准确的了解。

二是重点管控与全生命周期管理。针对生产量和使用量较大的重点新污染物,如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抗生素等,广西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风险管控措施,以确保重点新污染物在生产、加工或使用、排放等环节均能得到严格控制。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对重点新污染物的整个流转过程进行跟踪管理,确保其产生的环境影响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三是多元协同与公众参与。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合作,通过跨部门的工作协同,共同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工作。2023年自治区科技厅共支持了11项涉及新污染物的科技项目。这些科技项目的实施,旨在通过科研手段探索新污染物的监测、管控和治理技术,提升广西在新污染物防治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认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广西作为有色金属之乡,是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请问“十四五”期间广西开展了哪些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成效如何?

宁耘: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一直以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高度重视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2021年,在国家出台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意见之前,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已对全区“十四五”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减排目标进行预分解,做好了开局谋划;2022年,在印发实施的自治区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广西“十四五”期间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目前,广西重金属污染防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陆续印发《关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集中区域等特定区域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通告》《广西壮族自治区铊污染防控工作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涉重金属历史遗留问题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不断完善重金属管理制度,指导地方抓好工作落实。

二是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十四五”期间,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指导各市及相关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升级改造和深度治理等手段,积极推动完成35个重金属减排项目,累计可实现重点重金属污染物削减量8吨。全区39个新、改、扩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均严格落实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减量替代”或“等量替代”,累计实现替代量4.31吨。

三是涉重产业不断集中优化发展。积极推动涉重产业退城入园,除重有色金属矿采选行业外,其余重有色金属冶炼业、电镀行业、皮革鞣制加工业、铅蓄电池制造业和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等5个重点行业在产企业实现入园率66.43%。

四是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防治初显成效。自治区层面统筹实施涉镉等重金属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调查,目前已推进100个有色金属、石煤等历史遗留矿区的调查,初步掌握相关矿区历史遗留固废分布、堆存量及其周边环境状况。“十四五”以来累计推进46个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治理和风险管控项目实施,有效防控历史遗留固体废物环境风险。 

梁雅丽:

感谢2位发布人,答记者问到此结束。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相关单位沟通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