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深改委通报“创新构建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有效提升桂林山水甲天下生态内涵”实践工作为“2024年度全区改革攻坚优秀成果”,标志着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广西桂林漓江站(森林)在支撑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管工作方面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一、多点发力,广西桂林漓江站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广西桂林漓江站是2023年国家首批55个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之一,也是唯一完全由省级生态环境监测部门主建的森林型综合监测站,从建站至今,漓江站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一是首创漓江生态指数。首次向全国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报告》《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得到自治区原党委书记刘宁、自治区主席蓝天立肯定性批示,以漓江指数报告为内容的主流媒体报道信息911条,社会影响力广泛。二是强化科技支撑。结合广西实际,以技术引领型向科研引领型的发展思路立站建站,依托广西新污染物监测预警与环境健康评估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力量,联合区内外著名高校院所,设立“漓江专班”,开展漓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基础能力建设和重点课题研究。2024年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基于高通量定量筛查技术的漓江流域新污染物环境归趋、来源解析与风险诊断研究”,2项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漓江流域水生态综合评价技术指标体系与监测预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示范”“基于人工智能的西南岩溶区域典型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评估示范”。
二、多措并举,持续建强广西桂林漓江站
一是突破传统局限,系统构建全流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打破传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以行政区域单元为评价对象,不利于推动重点流域系统评价、系统治理、系统保护的局限性,创新思维、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自然本底条件与人为干预因素,科学设置生态质量、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友好、环境安全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将生态示范创建、自然保护、环境清洁和安全利用等措施全面纳入评价,使得体系更加全面、系统、科学,充分突出“人努力”的贡献。
二是科学精准评价,全力支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修复。评价体系与美丽广西建设、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漓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重点任务充分结合,涵盖流域水生态管理、“无废城市”创建、环境安全防控等多个领域。
三是共建共治共享,持续助推美丽广西建设。以年度发布漓江指数报告为重要契机,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漓江探索”,把漓江打造成为国内江河综合治理典范和世界级生态环境保护样板,把“漓江指数”评价方法体系拓展运用于西江、九洲江等重点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充分支撑区域流域环境治理,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持续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
四是做实做强业务,发挥区域控制性作用。牵头区域内相关部门的4家野外观测台站,构建起“一基地、四场地、多网点”的立体综合监测网络系统,具备区域气候、景观格局、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及其环境要素和碳水热循环过程等监测内容及其指标全覆盖的综合能力;建设区域生态质量样地77个,6公顷大样地1个。用好生态环境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与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申报机制,推动共建共享,加快完善全区典型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空间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成功遴选4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完成海洋、城市、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站网联盟。承担完成全区生态质量样地监测任务,开展全区生态质量监测技术培训3次,培训人员60余人;向国家总站报送数据采集与处理专题报告3个。配优创新研究团队,做好“漓江指数”测算和“漓江报告”编制,承担起广西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角色,发挥应有作用。
下一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重要要求,按照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制约漓江流域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衡量政治性、创新性、针对性、实效性等要素,强化整体谋划、问题导向、久久为功,实干为要、创新为魂,推动广西桂林漓江站建设迈上新台阶,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建设贡献广西力量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