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是当前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为推动地方深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2024年7月18—19日,中德气候变化合作项目省级气候变化适应子课题项目启动会在南宁召开。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项目是中国生态环境部和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联合支持的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国家自主贡献政策措施、地方实施减缓措施、部门最佳实践合作等领域内容,是中德两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合作成果。本次省级气候变化适应子课题项目,是“支持实施中国国家自主贡献”领域的合作项目,也是落实2023年中德双方共同发布的《关于环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的具体实践。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陈志华、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兴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项目主任Paul Recknagel出席会议并致辞。全球气候分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气候处、应对气候变化中心和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派员参加。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项目省级气候变化适应子课题项目启动会现场
陈志华表示,为统筹推进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生态环境部等17个部门首次联合发布国家适应气候规划战略,出台多项适应气候变化政策,采取积极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本次中德气候变化合作项目省级气候变化适应子课题项目,将在四川、陕西、广西3省(区)实施,积极探索地方层面落实中国国家自主贡献适应目标和《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具体举措。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陈志华致辞
张兴赢表示,广西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显著增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年均达138亿元,最高年份超过450亿元。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广西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印发《广西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持续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建成 “地空天”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台风强度预报质量持续全国领先;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建设,人工林面积、重度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均居全国首位;深入推进试点示范,百色市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圆满完成,城市发展韧性不断增强。广西将以本次中德合作项目为契机,与各方加强交流合作,强化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措施,提高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助力生态环境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兴赢致辞
Paul Recknagel表示,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的风险复杂且难以管理,国际社会已就应对风险形成广泛共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级政府统筹协调,构建从国家宏观战略到城市管理,再到社区执行多层级联动的气候适应治理体系。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分享交流中德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与合作动力,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项目主任Paul Recknagel致辞
启动会上,各方专家围绕地方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中国海岸带碳汇系统减缓实践与政策支撑、地方气候适应政策与法规实践等内容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分享适应政策和规划最新进展及实践经验,探讨未来政策制定和行动安排。
为了解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及海岸带碳汇系统的成功实践,会议期间,中德专家代表赴北海实地调研了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北海国家湿地公园红树林保护情况以及北海市废弃虾塘红树林修复示范工程。红树林是广西北部湾沿岸重要的自然资源,对提升海洋与海岸带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广西扎实推进红树林保护和北部湾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率先在全国实现红树林立法,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红树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二,金海湾红树林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北部湾成为中国最洁净的近岸海域。通过参观座谈,代表们对广西将保护修复、循环利用、科普教育一体化推进红树林综合发展的模式表示赞赏,一致认为通过加强国际交流,积极推广“广西方案”,将有效促进全球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和海洋碳汇能力显著提升。
中德专家代表赴北海调研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