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国内要闻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取得显著成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系列评论①

2022-07-15 11:20     来源: ​中国环境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从建立到现在已经有7年,取得了显著成效。7年来,被督察地方不论是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还是老百姓,都切身感受到,在督察的推动下,身边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而且一些多年未解决的环境难题也得到了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质量正在稳步提高。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坚持问题导向是关键。回顾两轮各批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正是因为督察始终奔着问题去,奔着责任去,奔着最终能解决问题去,紧紧盯住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才啃下了许多难啃的“硬骨头”。

有一些地方的同志感到困惑:为什么有一些问题地方发现不了,而督察进驻一个月就能发现这么多问题,有的问题性质还很恶劣。客观上看,有些问题错综复杂,线索隐蔽,确实不容易发现,需要具备必要的经验和技术手段。但有些问题不是发现不了,而是有些地方仅仅将“坚持问题导向”停留在口号上,不敢动真碰硬。更有甚者,一些部门明明知道问题存在,却熟视无睹,遇到问题绕着走、往后拖。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在工作中,一直坚持问题导向,不但一针见血指出问题,而且紧盯问题不放,建立工作机制,推动和监督问题解决。这既打消了地方的侥幸心理,也给各地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要做到摆正政绩观。经济发展是展现、衡量地方政绩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内容。为了提高GDP引进项目固然重要,却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解决好老百姓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重要的政绩。地方党委、政府在谋划发展目标和路径时,要充分考虑本地的环境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把发展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反之,如果没有守牢环境底线,造成难以弥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即使GDP增长了,收入增加了,老百姓也未必完全满意。一些地方每年都接到很多环境信访举报,这既表达了老百姓的愿望,也反映了他们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的评价。生态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政绩就会打折扣,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失。

其次要端正看待问题的态度。有时候不是发现不了问题,而是不愿意暴露问题、正视问题,其背后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怪。一些问题长期存在,投诉举报也很多,根本不能以难发现等理由来作借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一旦发生,终究是藏不住的。只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敢于担当,作风过硬,就没有看不到、查不出的问题。各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勇于直面问题,重视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要发扬担当斗争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在推进工作面临压力的时候,更要做到咬住问题不放松,坚持原则动真格,啃下“硬骨头”,不做“稻草人”。

第三,要运用正确有效的工作方法。各地要充分了解所在地区的产业经济结构、生态环境特点和自然资源禀赋,根据具体的省情区情市情,研究确定需要重点关注和查找的环境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也难免遇到一些确实不易发现和解决的问题,需要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推动工作开展。充分利用群众的投诉举报,将其作为发现问题线索的“金矿”,就是有效方法之一。发现问题不仅要靠生态环境部门,也要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网格员、志愿者等群体的参与,广泛凝聚合力。此外,还要善于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工具,在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和走航车、无人机等工具的帮助下,提高发现环境问题的效率,扫除隐藏问题的死角和盲区。

各地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为契机,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宝贵经验运用到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及日常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以正确的政绩观、端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切切实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