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坚决查处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备受关注的长江岸线保护、洞庭湖非法矮围整治、祁连山生态修复、秦岭违建别墅整治等问题整改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称赞。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之所以能够得到群众信任、百姓点赞,根本原因是督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目标,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还有不少是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硬骨头”“老大难”问题,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每次进驻开始,督察组就开通和公布举报热线和信箱,受理群众举报,将扎实细致的工作落实在接电话、登记、转办等每个具体的环节中,通过周到的服务建立起和群众沟通的桥梁,取得了群众的信任。督察每到一地,都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群众也都积极反映有关问题。
据统计,两轮督察受理转办的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到目前为止完成整改28.5万件。面对这么大的问题量,为何督察进驻之后就能保证问题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和真正的解决?这是因为督察始终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作为重点,用一套完整的举报受理、转办、核查、督办、回访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责任。督察不是结束以后就不管了,而是拉条挂账,紧盯不放,保持压力,直到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得需要还有一段距离。分析群众信访件反映的问题可以发现,建设项目在城市中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明显、“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偷排偷放等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容忍度大大降低。过去遇事冷处理的想法已经行不通了。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实际问题,既是工作所需,也是民心所向。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地方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首先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重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进一步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主体责任。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既要关注经济发展,也要关注因发展方式不当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各地在实际工作中,要聚焦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问题的有效解决取信于民。在信访举报、社会监督等方面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善于从沟通对话中发现问题线索。要抓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将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到位,保障群众举报的生态环境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环境问题确实不容易解决,不但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可能还会得罪人。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需要锤炼过硬的工作作风。遇到问题不能绕着走、往后拖,而要直面问题、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在困难面前,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迎难而上、坚持原则、敢打敢拼,遇到难题不解决不罢休。只要有这种精神,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等督察来了才解决,而是要把工作做在平时。各地要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答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