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深水区”,迫切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普及和成果转化。8月15日,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交流会在桂林召开,多位院士专家作主旨报告和经验交流,为新时代生态环境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侯立安院士、中国科普研究所谢小军博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魏红祥研究员、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吴寿仁所长,分别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助力健康水技术瓶颈突破”“我国科普政策法规体系与科普能力建设”“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科普传播”的报告,希望科普工作能够为技术难题的解决起到催化作用。
如何激发科技成果传播的科普活力?各参会单位相关负责人纷纷展开研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构建多元立体化科普宣传矩阵,发表解读文章、科普作品1200多篇,累计阅读量3500余万次;桂林理工大学举办“环保春天行”“广西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等系列活动,以“学习竞赛—科普参与—艺术创作—文明宣传”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广西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围绕核与辐射安全、电磁辐射、噪声等主题,原创开发一批图书、剧本、漫画、动画、微视频、H5、游戏等科普作品……大家一致认为,开展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对社会大众起到了解惑释疑、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的积极作用。
会上,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还为第七批28家单位和第八批36家单位颁发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牌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创建国家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125家,年服务人数上亿人次,科普基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彰显。其中,广西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9个、自治区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32个、市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29个,推出一批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主题科普活动。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