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弘扬海洋生态文化,普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引导公众加入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当中,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当天,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开展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海洋生态‘海’好有我”为主题的科普研学活动。
探秘红树林生态系统研学之旅
8月15日上午,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组织北海市第一中学师生近30人深入北海红树林开展自然课堂研学活动。“同学们,你们知道红树林不是红色但为什么又叫红树林吗?这是因为它的植株树皮内含有单宁酸,单宁酸遇到空气后会氧化,氧化后,树木就会变成红色,所以植株被称为红树林......”科普课堂上,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讲解老师邓秋香,首先从红树林的特征、种类、地理空间分布、红树林对人类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等方面形象生动向同学们科普了红树林的相关知识。随后,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讲解老师刘勐伶则从海洋生物种类、海洋底栖生物的作用、面临的威胁等方面给同学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海洋生物科普课。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边听讲边做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还踊跃提问。
科普课堂结束后,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由两名讲解老师带领走进滨海滩涂开启一场探秘红树林的研学之旅。“同学们,这棵树叫什么?大家还有印象吗?”“秋茄”“答对了,秋茄树的胚轴瘦长,跟日常食用的茄子非常相似,故而得名秋茄树,它们在自然生态平衡中有着重要作用……”讲解老师一边引导同学们认真观察红树林,一边详细讲解。在讲解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用好奇的眼神细致观察着红树林里的生物。“老师,那个在泥沙中蠕动的是中国鲎吗?”“是的,中国鲎是世界现存鲎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它们蓝色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细胞遇到细菌内毒素会发生凝集反应,且反应尤为强烈,人们便将鲎的血细胞制成鲎试剂,鲎试剂的出现与使用促使大量的鲎被捕杀,近年来,随着滨海滩涂的过度开发利用、人为捉捕、食用等,导致鲎种群资源数量逐年锐减,生命岌岌可危,目前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我们一定好好保护它们,不捕食,并告诉身边的朋友,发现滥捕滥杀行为要积极向公安机关举报。”在红树林实地研学中,讲解老师以同学们现场看到的生物为例子进行科普讲解,一下子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老师的精彩讲解,还不时发出恍然大悟的感叹声。
“今天的研学活动我收获很多,让我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认识了很多红树林里的生物,同时也让我认识到红树林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其中一个同学在研学心得分享会上说道,同学们纷纷为其精彩发言鼓掌喝彩,并在海洋生态自然课堂研学本上也写下自己此次活动的学习感悟。
走进海洋环境监测研学之旅
8月15日下午,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北海百事通组织35组家庭走进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研学活动,活动分为参观科普展厅、体验科普小实验、参加科普小课堂三部分。
“各位弟弟妹妹们,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讲解,请大家跟我走……”科普展厅内,北海市第一中学学生科普推广使者带领小朋友们参观了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科普展厅,通过带领小朋友们了解海洋的组成、海洋的作用、海洋的污染来源、海洋监测的重要性及其先进技术手段等,让大家对海洋生态环境及其当前的海洋环境监测护航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
化学实验中,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技术人员通过向家长和孩子们展示神奇的颜色变化实验,让他们了解酸碱度、氧化等与生活中相关的知识,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技术人员还让小朋友们参与其中,通过在实验瓶中添加不同的试剂,蘸取无色试剂进行作画等,体验化学反应带来的颜色变化。同时,通过在科普课堂上播放《追踪神秘巨兽布氏鲸》、《当污染无处不在,塑料就开始吃人》等科普视频,并进行有奖问答等方式,加强他们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聚共识,汇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