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环境教育》杂志11月刊——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自治区)持之以恒地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教育工作,着力打造生态环境教育大课堂。截至目前,自治区已累计开展了100多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并组织了1630多场面向公众的开放活动,覆盖人群达上千万人次。自治区不断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色家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深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自然保护地建设成果丰硕
自治区共建立了223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225.36万公顷。2024 年,广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编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保护区》一书,收录了自治区2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 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以及3个市级和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广西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丰硕成果。该书的部分内容曾以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读本的形式多次印刷,累计印刷量达 7 万余册,被广泛应用于广西各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受公众喜爱。
学生在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科普展厅开展研学活动。
学生在广西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科普展厅开展研学活动。
南宁市位子渌小学的同学们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旧物改造 DIY 美术生态环保作品。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走进宾阳县“沙江记忆”生态环境教育馆。
营造绿色教育“生态圈”
自治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培训工作,积极创建生态环境教育馆、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以及国际生态学校等,持续构建绿色教育的“生态圈”。2017 年6月,自治区成功建成了首个生态环境教育馆。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全区各地已建成 23家生态环境教育场馆,每年教育辐射的受众超过1000万人次。
在青秀山开展生物多样性日科普活动。
广西开展六五环境日活动。
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海洋环境监测工作。
南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为同学们演示“趣味性”实验。
挖掘环境教育“蓝色基因”
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是众多珍稀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布氏鲸,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江豚等,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海区之一。自治区充分挖掘“蓝色基因”,致力于构建海洋生态科普教育体系。北海市第二幼儿园通过海洋环境教育,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保护海洋的意识;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开展的“守护北部湾 ‘海’好有你”科普行动,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2024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名单。
自治区引导公众知行合一,不断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朋友圈,积极探索“万物共生”的生态智慧,共同绘就美丽广西新画卷。
钦州开展生物多样性活动——工业与海豚同在。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