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4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6版两会特刊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
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
——守护绿水青山,绘就最美底色》
代表委员共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感受
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绚丽图景
全文如下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
——守护绿水青山,绘就最美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去年,我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挂任广西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亲身感受到基层环境治理的创新活力,见证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蓬勃生机。
在国家重点工程平陆运河施工现场,设计团队反复论证生态涵养区设计,确保这条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条通江达海的运河,既能激活西部陆海新通道经济带,又能为水生鱼类和陆生动物留出生息空间。运河畔,从图纸逐步变为现实的“动物通道大桥”,又一次印证了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创新是破局攻坚的“金钥匙”。面对广西大气污染防治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推动气象预警与污染防控深度融合,2024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1%。在北海铁山港,投资30亿元的深海排污管网工程即将贯通,既为相关重大项目护航,更守住北部湾的碧海银滩。
开放是绿色发展的“助推器”。我们立足广西定位,打造中国(广西)—东盟生态环境科技联合研究院,建立边境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当柬埔寨、越南官员握着我们的手,对广西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钦佩时,我深切感受到:中国绿色方案正在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新选择。
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一是加快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进程,让极端天气预警发布、碳排放监管有法可依;二是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早期预警,同时建立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实施效果监测评价体系;三是深化南南合作,让中国技术惠及更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当每一滴水、每一片林都被精心守护,绿水青山定能展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