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也是气候变化可靠的指示器和预警器。如今,冰川融化现象正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加速上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指出,近30年来,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积持续退缩,且退缩速度逐年加快。
张兴赢强调,冰川融水量的持续增加,在现阶段,总体上有利于缓解干旱地区的缺水状况。然而,当冰川进一步萎缩,冰储量逐步下降时,冰川融水量将达到一个由增到减的拐点。一旦越过这个拐点,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的功能将趋于失衡,对区域及下游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冰川消融带来的生态挑战,张兴赢提出了一系列系统性解决方案。他建议,应该加强青藏高原监测体系建设,构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多圈层多要素、地-空-天立体精细化监测体系,强化与冰川灾害链相关的极端事件监测,并建立青藏高原气候大数据分析和服务平台。
同时要提高冰川灾害的调控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防灾抗灾标准,加强冰川灾害致灾机理研究,重点提升关键区域冰川灾害的预报评估能力,特别是对青藏铁路、川藏铁路、重大输油管道等重大工程的灾害预警能力。
此外,张兴赢还提出,要重视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逐步形成并完善多学科交叉、多部门联动的科学防御机制。加强系统性技术攻关研究支持力度,开展增雪补冰试验、建立冰川保护区,尝试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冰川保护方法体系。
在冰川保护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飞腾向记者分享了他们的科研实践经验。
“我们团队在2020年就开始在达古冰川用覆盖隔热反光材料的方法来减缓冰川的消融,俗称给冰川‘盖被子’。”王飞腾说,所谓“盖被子”,就是采用一种隔热和反光材料直接将冰体覆盖,使得冰川表面能维持一个相对较低的温度,以此减缓冰川消融,目前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王飞腾也坦言,由于我国大部分冰川分布在无人区,保护冰川的材料运输成为一大难题。为此,王飞腾团队计划对“被子”的材料进行升级,使其更轻便、成本更低。
“未来,我们还要探索其他方法,比如和气象部门合作,利用人工降雪的方式在大范围内推进冰川保护。”王飞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