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李家健 摄
3月9日上午,“广西水质领跑全国 见证‘生态中国’实践”广西日报全媒体采访报道组一行来到临桂区会仙镇,采访调研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和保护情况。
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低海拔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湿地,总面积586.75公顷,于2017年通过当时国家林业局试点建设验收,列入国家湿地公园名录,湿地公园内还存有距今1300多年的古桂柳运河,被誉为“漓江之肾”,对漓江水质起到净化作用。
会仙湿地被誉为“漓江之肾”,对漓江水质起到净化作用。李家健 摄
近几年来,来会仙湿地公园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不规范的旅游行为给湿地生态造成不利影响。此外还存在着在湿地公园内乱搭乱建、乱砍乱伐、非法捕捞鱼类和抓捕野生动物、破坏野生动物繁殖和栖息地等行为。为了维护湿地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障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23年1月1日起,《桂林市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规定》正式颁布实施。
公平乡相关负责人向采访组介绍青狮潭水库治理工作。李家健 摄
当天下午,采访报道组来到灵川县公平乡,对青狮潭水库保护工作进行采访调研。青狮潭水库位于漓江上游的灵川县,是桂北最大的水库,作为桂林市的重要水源地,青狮潭水流经灵川县城后汇入漓江,承担着保障灵川县城和桂林市区百万人口用水安全的重任。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既保住了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留住了绿水青山,又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换来了金山银山。
千亩野生紫云英花海 李家健 摄
采访报道组还来到位于公平乡田心村委大桥村的千亩野生紫云英花海采访,了解到当地因取缔青狮潭水库沿线养猪场,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近年来,每年3月至4月,野生紫云英在枯水滩涂恣意生长,形成壮观动人的花海景象,吸引大量城市人群前往打卡,为当地农文旅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野生紫云英花海 李家健 摄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