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区内要闻

厚植生态环境优势 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广西

2023-07-25 08:46     来源:广西台新闻频道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年来,广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厚植生态环境优势,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展现更大进展,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广西在会上作交流发言,介绍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验。

那考河是南宁市18条城市内河之一竹排江上游的左支流,整治之前,那考河水质是劣五类。2017年3月总投资10.65亿元的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正式运营,运用“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相结合的治水理念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实现了从以往河道分段治理向全流域治理、两岸截污、污水处理、生态修复、景观建设“一条龙治水”的转变。

通过治理,那考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不断增强,逐年完善生态湿地功能,为鸟类、鱼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新增水生动植物、飞禽鸟类约38种,形成面积近千亩的滨水绿地景观带。那考河综合整治成为全国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可复制、可推广标杆。2017年4月至2023年5月,那考河累计接待游客238万人。

近年来,桂林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桂林山水”“保护好漓江”的殷切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自然景观保护和修复,不断提升漓江流域生态保育水平,着力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实现了漓江流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提升。桃花江是漓江的主要支流,过去河道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侵蚀现象,部分人口密集的河段垃圾、污水排放严重。为此,桂林市投资9000多万元,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有效提升两岸人居环境。2022年,漓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治理案例。

坚持保护优先,坚决扛起保护好广西山山水水的政治责任。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调守住生态环境底线。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的决定,率先出台实施广西生态保护正面清单、禁止事项清单各30条。2022年,我区出台《关于深入贯彻“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全面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意见》,就推动绿色发展实现更大进展作出系统部署。

坚持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五年来,广西强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开展应对污染天气专项攻坚,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2018年的91.6%提升至2022年的95.1%。加强“三水”统筹,开展漓江、西江、九洲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陆海统筹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优良水质比例由2018年的90.9%改善至2022年的94.5%。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高标准建设河池市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系统治理工作,积极创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广西),猫儿山、山口红树林等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或“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红树林保护成效明显,面积占全国的34.7%,居全国第二。2022年,广西近岸海域发现并识别出布氏鲸52头,中华白海豚389头。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发展到5群33只,白头叶猴数量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00多只增至1400多只,获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近五年,广西发现植物新种50余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新增136种。强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五年来,广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第二。2022年,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全国排名并列第一。广西5市地表水质量跻身全国前10,柳州市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一。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居全国第二,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