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南宁中心)近日联合广西生态职业技术学院,首次开展了平陆运河南宁段沿线水生态环境及两栖动物调查监测,为平陆运河建设成绿色可持续世纪工程提供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支持。
平陆运河是我国自京杭大运河后一千多年来的第一条运河,始于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长134.2公里,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将以“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为目标,力争打造成为世界级高水平保护的生态运河、绿色运河。
在两栖动物调查监测中,技术人员在平陆运河南宁段沿线的村庄旁和溪流小径设置5条样线带,并利用晚上8点至凌晨2点最合适的时间段进行基线调查。在调查样线带上,技术人员记录了各种两栖爬行类动物的物种名称、数量、形态、生境、行为、地点及环境湿度、水体pH值等微环境信息。
此次发现的两栖动物物除了黑眶蟾蜍、泽陆蛙、沼水蛙、斑腿泛树蛙、花姬蛙等省级保护物种外,还发现有虎蚊蛙等国家Ⅱ级保护物种。另外,还发现了银环蛇、白唇竹叶青、黄斑渔游蛇和铅色水蛇等广西常见蛇类爬行动物。为避免在夜间调查监测时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技术人员还提前制定好应急处置措施并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水生态环境调查主要包括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及水生物环境DNA采样等内容,多项监测项目在南宁中心属于首次开展。主要任务是重点关注水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行为等,科学评估其生长环境状况和保护利用情况,为平陆运河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人员在开展完夜间两栖动物现场调查监测后进行合影。
技术人员测量斑腿泛树蛙体表数据。
近20年来,两栖动物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减少。为进一步加强水生态环境和两栖动物保护宣传,在开展走访调查、现场监测的过程中,技术人员主动与当地村委干部、村民群众进行交流,普及生态环境基础知识,提高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两栖动物的思想认识,推动更多干部群众参与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