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是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对广西提出的“五个更大”重要要求之一。广西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建设,不断厚植生态环境优势,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蓝天、碧水、净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关切。在广西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网漓江桂林冠岩站,每天一次设备质量控制检查、每周一次设备维护、每月一次设备校准和月度考核,确保漓江监测“千里眼”明察秋毫。
在漓江流域,这样的水质自动监测站点有35个。位于阳朔的桂林漓江生态综合监测站将于今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这是生态环境部首批支持建设的2个国家生态综合监测站之一。
目前,漓江流域水质评级为优。2022年,漓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治理案例。
一地一域的发展,是全局全域的缩影。一年来,广西出台一系列文件和举措,统筹推进左右江与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珠江—西江千里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积极创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广西),打造典型岩溶生态系统示范区……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2022年,广西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第二,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全国排名并列第一),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居全国第二。
今年8月,北海银滩入选全国美丽海湾,这是广西首次、唯一入选的案例。北海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生态持续向好,监测记录到的鸟类达245种,其它生物种类约950多种。
广西还为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世界海堤生态化改造贡献“广西经验”。前不久在南宁召开的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现场观摩会上,各省区代表盛赞“南宁处处都是‘那考河’”。2022年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后截至目前,南宁51条农村黑臭水体已有46条完成治理,余下5条已消除黑臭现象正在实施治理。
前不久举办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海堤生态化建设案例入选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
高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目前,全区红树林总面积达9412.11公顷,占全国的34.7%,居全国第二。全区建成自然保护地223个;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3位,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达1.8万多种;白头叶猴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300多只增至1400多只,获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在多措并举保持天更蓝、水更清、海更碧、地更绿的同时,广西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加快产业绿色转型。9月18日,在第一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开幕式上,主办方获赠140吨来自钦州市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新增红树林碳汇,这是广西首宗“蓝碳”交易并首次实现“零碳”办会。
坚持先立后破,广西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大力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落实国家能耗调控优化政策,通过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能源网”大会战三年行动,今年1—7月完成投资401.71亿元;“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近1000万千瓦,约占全区新增电源装机容量的74%。当前,广西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8个、绿色工厂67个,低碳产品认证获证企业和证书数量全国第一。
坚持“两山”理念,广西发展壮大特色生态经济。通过引领农业绿色发展,全区升级打造了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等6个千亿元产业,培育了一批全国知名农业品牌。今年上半年,全区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 3927 亿元,同比增长19.42%。在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方面,2022年柳州新能源汽车产量66.7万辆、占全国比重近1/1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充分激活生态服务业这一“绿色经济”新引擎,广西加快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深入推进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和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截至目前,广西累计创建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个自治区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和100个自治区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人民心里的答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广西绿色发展把舵领航,广西牢记嘱托,把绿色发展置于“国之大者”中去考量,用饱含“绿色含金量”的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