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点绿成金”惠民生|广西六个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绿色发展经”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等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南宁市邕宁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 、来宾市忻城县先后获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给广西在绿色发展上树立标杆和样板,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注入生态活力。
“两山”理念促发展 青山常绿民常富
地处“南宁盆地”东南部的邕宁区始建制于公元318年,至今已有1700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十载新区”。
邕宁区自2018年12月获命名为“两山”基地以来,自觉扛起广西首个“两山”基地的先锋旗帜,努力实现从“生态脱贫”到“生态致富”新突破。“两山”基地建设全面提速,进一步提升以生态农业为核心产业体系,以三产融合为引领支撑的技术体系,形成了具有邕宁特色的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文旅产业、乡村旅游业等多业态高度融合的“两山”转化模式。
按照“抓示范,强基地”的发展思路,目前邕宁区累计投入资金14.44亿元,建成了108个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培育贵德沃柑产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畜—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新江镇那贡坡吴茱萸串起全链条产业发展,以及那楼镇桑蚕基地创新保价机制助力全产业链发展等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其经营模式被国家茧丝办确定为全国三大规模化集约化优质茧生产模式之一),辐射带动群众发展生态农业10.8万亩,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
如今,邕宁区绿水青山本底进一步筑牢,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两山”转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绿色产业发展不断释放生态红利,“两山”转化成效明显,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邕宁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高于南宁市(3.6%)2.8个百分点,高于自治区(3.9%)2.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2%)1.5个百分点,高于南宁市下达前三季度预期目标(4.5%)2.3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市12个县(区)中排名第一。
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中部偏东,瑶医药文化历史悠久,素有“世界瑶都”之称。
近年来,金秀瑶族自治县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瑶医药资源,将瑶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重点工作,按照“山上种药,山下制药,山中康养”的发展思路,实施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研发生产瑶药产品、提供瑶医诊疗服务、开发康养旅游等措施,因地制宜打造集瑶医药产业发展、旅游、康养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链,实现瑶医瑶药文化传承、瑶医药加工产业壮大,推动康养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生态立县的绿色发展之路,同时为全国范围内中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药污染、低水平发展等问题解决提供“金秀经验”。
此外,金秀瑶族自治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研究,开展GEP核算试点研究,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应用,取得较好成效。如今,金秀瑶族自治县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实现“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增加了人民福祉。截至2022年底,全县林下瑶医药总产值达4.83亿元,亩均年产值逐年提升至4500元,实现产值迅速增长;林下种植瑶医药产业带动9600户共33700余人受益,每年人均增收3800余元,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合作共赢之路。
山水生态之美 助推旅游长发展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龙胜县坚持“生态、旅游、健康”发展思路,聚焦乡村振兴、工业振兴、文旅振兴,当好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生态排头兵,让山水生态之美绽放龙胜。
龙胜县通过培育乡村旅游,形成了“景区辐射、村寨联盟、支部引领、能人带动”的旅游振兴“龙胜模式”,全县35%以上的脱贫群众通过景区分红、土地入股、民俗展示、建设务工、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方式实现增收。龙脊镇大寨村老支书潘保玉,多次赴境外参加国际扶贫经验交流;龙胜旅游扶贫经验作为原国务院扶贫办的典型事例进行推广;依托国际知名旅游平台“爱彼迎”实施民宿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进行宣传。2022年,龙脊镇大寨村获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旅游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龙脊模式”,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同类地区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本。
“龙胜依托大桂林旅游圈,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生动诠释。”龙胜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7.5万人,许多村寨从过去的“救济村”“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实现了“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完美蜕变。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是潇贺古道入桂第一站,境内原生态传统村落资源丰富,古建筑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富川县深坚持把保护开发传统古村落作为保护美好生态,打造农村“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的重要内容,创新建立多级立规管理、多方参与保护、多元投入建设、多业融合发展的古村落保护开发模式,推动古村落遗产资源由“静态保护”向 “活态利用”升级,让古风瑶韵焕发时代生机。
在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过程中, 富川县持续创新“生态+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整合全域旅游文化资源,优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域空间格局,构建“一城三组团”旅游发展格局,打造了汇集“美生态、瑶风情、古文化”的“东慢城、西药谷、南坪江、北秀水、中明城”地域特色旅游品牌。
2022年,富川县分别获得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广西休闲农业重点县、国家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称号;2023年2月,朝东镇获“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称号;2023年6月富川西岭药谷获广西第三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称号;2023年11月,莲山镇上莲塘、石家乡石枧村获得第四批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命名……
如今,富川县旅游发展走在全国全区前列,获评为中国第四个、 广西第一个“国际慢城”和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
依托良好生态资源 探索产业融合富民路
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多年来,巴马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在“两山”实践创新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近年来,巴马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其中饮用水是支柱产业之一。为推动饮用水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巴马县建立健全天然饮用水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优先的长效机制,严厉查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行为。目前,全县共有包装优质天然饮用水品牌13个,其中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广西著名商标3个。天然饮用水产业已逐渐成为巴马新兴的支柱产业之一,“水名片”成为巴马继“世界长寿之乡”之后又一张亮丽名片。2023年1—10月,全县饮用水产业总产值预计实现6.08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规上饮用水产业总产值5.89亿元,同比增长39.4%,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巴马县还紧紧围绕广西赋予的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广西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和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三大战略定位,坚持做好“旅游+”文章,通过以农促文旅、以文旅兴农、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不断提升“长寿巴马”的影响力,推动乡村振兴和富民强县。2023年1至9月,巴马县预计接待游客722.39万人次,实现社会旅游总消费73.91亿元,游客人数和社会旅游总消费与2019年同期相比较,都实现了增长。
来宾市忻城县地处广西中部、红水河下游,享有“桑蚕之乡”“金银花之乡”“珍珠糯玉米之乡”等美誉。忻城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近年来,该县通过市场化机制运作,积极探索“两山”转化和转型模式提档升级新路径,探索出了红渡镇“蚕舞银丝”赋能乡村振兴、北更乡“花开石漠”促石漠化综合治理、思练镇“牛羊兴业”生态种养循环、红水河流域“碧水淘金”融合发展等4个具有忻城特色的发展模式及经验,生态循环经济效应取得明显成效。
其中,红渡镇“蚕舞银丝”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是以全国桑蚕第二大县为发展优势,通过引进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补齐忻城县茧丝绸加工短板,推动产、购、销一体化建设,实现以产业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思练镇“牛羊兴业”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是以现代化养殖产业示范区为核心,通过建立“生态种植—秸秆等副产品饲料化利用—畜禽养殖—养殖废弃物处理—有机肥还田”的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实现养殖产业污染减量化、资源化发展。建设的南方牛都肉牛产业示范区达产后年产值可达42亿元,年创利税约5.5亿元,提供直接或间接就业岗位共1.9万多个,育肥牛产业链受益人口约14万人。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郑里华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坚定“两山”理念,推动广西更多县(市区)创建“两山”基地,持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