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区内要闻

共建万物生长的美丽家园

2024-01-25 08:17     来源: 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西“绿色发展加速推进”“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两年全国第二,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全国第三”。近年来,广西通过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杨章旗委员介绍,广西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我国野生动植物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广西在23.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知高等植物9494种,野生脊椎动物1906种,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高达1.8万多种,红树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徐兴永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广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全国第三,近岸海域优质水质面积比例达94.5%等一系列指标,正是广西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绩单”。

近年来,广西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陈亮代表介绍,广西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灵长类栖息地保护条例和遗传资源地方性法规,广西白头叶猴保护案例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此外,陆续发现植物新种50余种,新增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36种,新发现了桂北琴蛙、才劳桂墨头鱼、琼楠等多个新物种,珍稀海洋动物频现,监测到布氏鲸53头次、识别中华白海豚约360头。2023年3月中旬,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72.4米的望天树,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岩溶地区发现的最高树。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自然保护地223个,90%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类型、44%的红树林湿地、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以及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保护。

杨章旗认为,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广西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作为白头叶猴、猫儿山林蛙等18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的全球仅有分布地,也是中国候鸟向澳大利亚、日本迁飞的重要通道,广西通过建立各种生态定位站、极小种群保护区、林草种质资源库等方式,很好地履行了《国际湿地公约》以及国际候鸟保护协定的职责。

既要大力发展向海经济,也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徐兴永建议,应继续加强湿地、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保护好中国鲎、中华白海豚、布氏鲸等濒危海洋生物,加强海洋牧场建设,增加海洋生物多样性,践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陈亮表示,“我们将坚决扛起保护好广西山山水水的历史责任,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厚植生态环境优势的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守护好共同的美丽家园。”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