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并强调要“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进一步谋划好、规划好、落实好生态环保工作,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期间,在南宁那考河畔对南宁市内河整治工作成效表示肯定,并强调“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广西考察,强调“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广西,强调要“推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广西,多次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广西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寄予的殷切期望,也说明了南宁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方面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
南宁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扎实推进美丽南宁建设,着力推动“中国绿城”品质升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南宁市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4年获评“优秀”等次,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和 “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最佳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等称号,持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在绘制城市生态蓝图上强担当创一流,彰显生态优先的“南宁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南宁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谋划南宁的“绿色成长坐标”,推动形成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终年常绿、四季花开”的绿城风貌。一方面,着力推进城市结构形态绿色化,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把产业、文化、交通、智慧城市等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的区域绿色发展板块。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城市空间布局生态化,坚持为环境“留白”、为自然“种绿”,构建“两核一环”郊野游憩体系,连通城市空间与生态网络。通过山水融城,打造融入自然的蓝绿空间网络,保护“城市中的自然”,建设“自然中的城市”。
在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上强担当创一流,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南宁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直以来,南宁市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之路。
高质量发展“跑步前进”。南宁市坚持向科技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抓住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契机,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领域,大力引进链主企业。比亚迪、多氟多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补链强链,集聚发展。同时,以“智改数转” 赋能升级铝、食品、林产品等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2023年,南宁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3%,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34.9%。产业的“含智量”“含绿量”“含金 量”不断提升。
低碳转型“路径清晰”。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完善南宁市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加快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一次电力占比从2020年的7.22%上升到目前的21%。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持续强化“两高一低”项目清单管理制度。持续推进建材、制糖、造纸等传统高耗能工业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2023年,南宁市新增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5种自治区级绿色设计产品,数量均居全自治区首位,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低碳环保蔚然成风。构建“美丽南宁”全民行动体系,让节能低碳覆盖工作和生活的每个角落。2023年,104家单位创建节约型机关,1133所学校被评为广西绿色学校。南宁市持续倡导“光盘行动”;深入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奖励办法、三级监管和网格化监管制度,提高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水平;开展邮政快递业塑料污染治理及商品过度包装治理行动,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轨道交通日均人流量超过95万人次,绿色出行比例达80.28%。南宁市成为广西唯一的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
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上强担当创一流,擦亮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南宁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南宁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依法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集中攻克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蓝天保卫战让空气常新。南宁市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污染天气预警响应和联防联控,环境空气质量连续6年在全国省会(首府)城市中排名前6位。2023年,南宁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9%。
碧水保卫战让清水长流。南宁市以“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相结合的治水理念,强化河(湖)长制,全面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水质“提质进位”行动。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原有38段黑臭水体水质达标率均常年保持100%。邕江水质年均值实现“二类水入城,二类水出城”。南宁市累计建成27条(段、个)广西幸福河湖,那考河获评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净土保卫战让青山常在。南宁市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控工作,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排查管控,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减量化、资源化。
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上强担当创一流,焕发城乡共融、和谐美丽的“南宁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南宁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生态宜居品质,持续扩大山清水秀生态美的优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推进绿城品质升级。持续提升城市的绿化品位和档次,形成了以青秀山、中心区城市公园、绿化广场、居住绿化、路网绿化、立体绿化等为“内圈”,以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高峰森林公园、五象岭森林公园等一批近郊森林公园为“中圈”,以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外圈”的城乡一体绿化系统。巩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推进口袋公园、体育公园建设,让市民乐享“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福利。
推进城市精细治理。下“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补齐公共设施短板,让旧街区“亮”了、旧厂区“活”了、旧村庄“美”了,打造形成“三街两巷”、中山路、百益·上河城、亭子码头等网红街巷景点。对259条背街小巷实施改造,2条改造后的背街小巷获评“广西最美街巷”。深化智慧城管建设,推进市容乱象整治常态长效,创新临时设摊经营行为分类分级分区管理。南宁市交通健康指数在全国汽车保有量超200万辆的城市中排名第二、在省会(首府)城市中排名第一。
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完成广西固体废物处置中心设施升级改造、双定循环经济产业园医疗废物处置厂、六景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建设。目前,南宁市已具备5150t/d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1700t/d的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市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00.5万t/d,是“十二五”末期的2.35倍,全市16个工业集聚区全部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南宁市实现镇镇建成污水处理厂。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南宁市持续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2023年,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1.3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06%,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99.3%,乡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3个行政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55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51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完成治理。南宁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上强担当创一流,展现筑牢祖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南宁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南宁市坚决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
严守生态红线。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018.51km2(占全市面积的13.66%),构建了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大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生物多样性全面增强;加强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排查整治,2023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8.53km2 ,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316hm2 ,完成红水河、左右江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3.36万亩(合2240hm2 )。扎实推进中央和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新时代新征程上,南宁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以更大力度推进美丽南宁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南宁高质量发展,以“舍我其谁强担当,行必首善创一流”的精神,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广西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中走在前、作表率,奋力谱写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南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