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区内要闻

美丽中国广西篇章 | 贺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彭代元:厚植生态优势 建设美丽贺州

2024-07-01 08:44     来源: 《环境保护》2024年第8期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杂志展示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地处桂、粤、湘三省(区)交界地,山清水秀生态美,城古茶香人长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贺州最大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最响亮的品牌。近年来,贺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将绿水青山的“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贺州成功入选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3个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富川瑶族自治县获生态环境部命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守护好绿水青山,加快建设美丽贺州

贺州是珠江上游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是贺州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贺州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针,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努力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十四五”以来,贺州制定出台《贺州市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条例》《贺州市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贺州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3部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以“小切口”立法,构建生态环境“大保护”格局,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由2020年的95.6%提升至2023年的98.6%,细颗粒物(PM2.5)浓度由2020年的30μg/m3下降到2023年的27.7μg/m3,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0%。贺州与湖南永州、广东肇庆、广东清远建立了跨区域、跨流域联防联治机制,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5年进入全国前30名,河流断面及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质自考核以来达标率均为100%,县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长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实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贺州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植树造林64.4万亩(约合42933.3hm2),全力消除矿山开采历史欠账,复绿矿区面积1.6万亩(约合1066.7hm2),建设“绿色矿山”41座。姑婆山原废弃尾矿库蝶变成为拥有38个足球场的“足球小镇”,并在2023年成功承办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足球比赛,成为贺州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生动实践。

走好绿色循环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贺州坐拥丰厚的生态家底,但长期以来却“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近年来,贺州深入实施绿色发展行动,积极探索将“金不换”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依托“百年菜乡”底蕴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果园子”优势,贺州坚决扛起广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的职责,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地,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大力发展绿色生态高效设施农业。贺州推行种菜进棚模式,建成设施蔬菜大棚5.6万亩(约合3733.3hm2),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13.3万亩(约合8866.7hm2),打造了广西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设施蔬菜产业长廊;发展“立体聚落式”养殖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集约化处理和就近供给设施蔬菜种植,养殖废弃物利用率超过95%;发展陆基圆池循环水养鱼模式,打造了广西单体规模最大的陆基圆池养鱼基地。目前,贺州拥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数量占广西总数的63.4%,是广西唯一直接对香港开展蔬菜贸易的设区市。全市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数量、香港优质“正”印认证证书数量分别居广西第1位、第2位。贺州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在碳酸钙产业上游推行“五化模式”、建设“五型矿山”,相关经验获自然资源部推广;在碳酸钙产业下游培育发展可降解新材料、环保涂料等环保产业,构建了从石材开采到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碳酸钙绿色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在此方面,贺州将大理石废浆创新应用于电厂脱硫,仅华润电力每年就可消纳大理石废浆约20万t,并引进北新建材、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完整的“大理石废浆—脱硫石膏—石膏板材”循环产业链。同时,贺州将矿山开采尾矿、工业固体废物等用于生产粉体、建筑骨料、道路基材、水泥等,实现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双提升。推进钢铁冶金、碳酸钙等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升级,打造了桂鑫钢铁、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等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依托辖区两座燃煤电厂“热电联供”优势,打造华润、仁信等热电联产园区,培育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纺织印染等产业,实现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贺州大力发展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全市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突破百万千瓦。此外,贺州积极推动生态资源的价值变现,大力发展林木加工等林业经济,积极探索林业碳汇开发路径,努力建设林业强市。以建设广西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为契机,贺州大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2023年,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212.37亿元,增长34.9%,为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擦亮生态名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美丽后花园”

贺州地区地貌山水交融,全市森林覆盖率居广西第2位,生态环境优越,获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入选全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十强市,是广西首个“中国温泉之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贺州发展文旅康养产业的底气所在。近年来,贺州大力推进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高端文旅、温泉、康养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姑婆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西溪温泉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使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业态日趋多元、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构建了“生态+文旅”“生态+康养”“生态+体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模式。贺州是2023年全国两个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之一。目前,贺州打造了黄姚古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溪森林温泉度假村等16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各3个、自治区级森林康养人家8个。姑婆山旅游度假区入选“长三角旅居康养基地”。贺州大力深化区域旅游协作,联手打造华南五市文化旅游联盟等旅游促进平台,有效提升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至桂林黄金旅游线中心节点城市的影响力,正逐步形成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2024年春节假期期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消费同比分别增长235.5%、246.9%。来贺州旅游的游客中,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占自治区外游客比重达到70%,贺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粤港澳大湾区“美丽后花园”。

推动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贺州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业领域碳达峰、城乡建设碳达峰等十大行动。依托钢铁、碳酸钙等产业链优势,大力发展装配式节能低碳建筑,累计实施装配式建筑试点项目145个,完成装配式建筑建设393万m2,在建造阶段累计减少碳排放量1.2万t。目前,全市竣工的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为96%。贺州积极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结合矿山运输和中短途货运体量大的特点,率先在广西推广应用矿山无人驾驶新能源重卡,建成广西首个重卡大功率充换电站。目前,贺州已建成重卡充电站5座、换电站1座,在建充电站1座,营运电动重卡60辆,计划2024年建设充换电站11座、电动重卡520辆。2023年,全市新增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电动化率达到100%。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投入运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以及市餐厨垃圾处理系统,建成广西第一座污泥碳化处理设施,积极推进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强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使城区215个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5%,荣获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民活动城市组三等奖。广泛开展文明城、园林城、卫生城和节约型机关、绿色单位等创建活动,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48%,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营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国之大者”。下一步,贺州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牢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引领,扎实抓好中央、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厚植生态环境优势。贺州将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念好“生态经”,走好“循环路”,打好“绿色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美丽贺州共建共享,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明底色,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贺州样板”,努力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微信
微博
客户端

智能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