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区内要闻

看粤桂十年携手治理九洲江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

2025-01-10 08:34     来源: 广西云-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一江跨两地,携手共治理——美丽的九洲江,是粤桂两省(区)联合保护治理的典范,是全国首批跨省(区)生态补偿试点河流之一。为保护好九洲江的碧水清流,玉林市刀刃向内,以壮士断腕之勇强化污染治理,以久久为功之力修复生态环境。粤桂两省(区)十年携手治理九洲江,实现水质从劣五类到三类的转变,为粤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生态“答卷”。敬请关注广西日报八桂视点“1+1”深度调查报道。

广西日报12月31日八桂视点版面

广西日报要闻版“1+1”报道

消息报道

玉林多项生态环境工作居全区前列

水环境质量“优进劣退”,空气质量优良率98.8%

12月30日,记者从玉林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2024年以来,玉林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11月空气质量稳中有升、水环境质量“优进劣退”、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多项生态环境工作走在全区前列或获得自治区通报表扬。

玉林市对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生活源“四源齐控”,构建“无人机+气体监测仪+人为管控”的一体化监测监控体系,玉林空气质量优良率98.8%,PM2.5浓度23.6微克/立方米,均超额达标;重污染天数为0。

该市深入摸排养殖、工业、生活等污染源开展“三污水”治理,国控断面、水功能区、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均实现百分百达标;全面落实粤桂两省(区)九洲江协议,推动九洲江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问题整改并取得阶段性成效,4条跨境支流实现月月消劣。

在打好净土保卫战中,玉林市对优先监管地块污染管控率达84.2%,超额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加强固体废物全链条环境监管,排查整治79家企业。

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提供)

调查报道

一江清水向东流

——看粤桂两省(区)如何持续十年携手治理九洲江

调研主题:跨省(区)流域如何协同治理水生态

调研关键词:水环境 流域治理 生态补偿

调研时间:2024年12月

调研地点:广西玉林市 广东湛江市

视点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九洲江是一条跨粤桂两省(区)的入海河流,全长162公里,发源于广西玉林市,在广东廉江市注入鹤地水库。鹤地水库是广东湛江市主要饮用水源地,也是雷州半岛的主要灌溉水源。

过去,因为生猪养殖污染等原因,九洲江水质一度降为劣五类。2014年,在中央支持下,粤桂两省(区)九洲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开启了粤桂携手治理九洲江的新篇章,九洲江也成为全国首批跨省(区)生态补偿试点河流之一。
为保护好九洲江的碧水清流,玉林市刀刃向内,以壮士断腕之勇强化污染治理,以久久为功之力修复生态环境。粤桂两省(区)10年携手治理九洲江,实现水质从劣五类到三类的转变,为粤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生态答卷。请看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的调查报道。

1.跨越两广 治理不易

打开地图,对焦桂东南,可见九洲江蜿蜒向广东方向流去。它跨越两广交界,在廉江市(湛江市代管县级市)汇入鹤地水库。这是下游近400万人口的生活“大水缸”。顺着水库而下,江流以雷州青年运河的形态,灌溉着沿岸146万亩良田沃土,滋润着1.32万平方公里的雷州半岛,而后注入北部湾。

玉林市到鹤地水库导航示意。(高德地图)

养殖、工业、生活,是水环境的三大污染源。九洲江流经陆川、博白13个镇,主要支流多达10条,流域涉及约92万人口。流域内产业以种植、养殖为主,生猪养殖业又是流域群众的传统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

“三污”之一的养殖业,构成了玉林市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市,玉林生猪出栏量居广西第一。博白、陆川,更是连年稳坐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地位。

一条支流多、流域广、跨省区的江流,在属地管理限制下,在近些年的水环境保护实践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从整治非法采砂行为一项,可透视执法困境——

非法采砂对水体清澈度、水生生物的影响很大。不法分子在两省(区)交界河湖库区流窜作案,与执法人员玩“捉迷藏”。七八年前,交界地带非采猖獗,有非法采砂场50多个,非法采砂船近200艘。

“以前两省区职能部门执法各管各、不同步,”玉林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打击非法采砂,由于两地的政策不一致,协调行动反应慢;不法分子作案时间短,转移迅速。一直以来,非采行为禁而不绝。”

时间、空间,都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相关部门在打击禁养区内畜禽养殖、治理工业污水偷排、治理生活污水乱排等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难题。

一方面是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客观矛盾,另一方面是跨省区流域治理的时空难题,多重难题叠加下,让九洲江的水质曾经差至劣五类。

2.壮士断腕 生态优先

12月29日,冬日暖阳照耀下,在陆川县良田镇车田村九洲江畔,江堤绿草如茵,江水清澈见底。

这里是广东鹤地水库库区,建有九洲江文车桥永久性水质监测站。“齐心协力建设美丽九洲江”的大字,见证着水环境治理的今昔变化。

车田村九洲江畔景色美。(图片来源:人民网)

良田镇九洲江河畔美丽新农村。(图片来源:中新网)

10年前,可不是这般光景。彼时,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一声令下,让地方陷入反思——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穷则变、变则通。玉林市从强化地方立法着手,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

近年来,玉林市先后施行“九洲江流域水质保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等条例,为九洲江科学深化、创新高效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有法可依,还需强化执法行动。

玉林市在抓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中,清拆、搬迁、关闭、整改条件不足和重点支流200米范围内的养殖场5000多家,拆除猪舍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清理生猪约80万头。推进养殖产业升级和生态化转型,流域内9000多家养殖场(户)已基本完成生态化改造,改造率达99%。

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玉林市按照生态处理、综合利用、自然处理、分散处理、集中处理、纳管进厂处理“六种模式”分步分片稳步推进,建成农村污水处理站250多座。

“2015年,我们搬迁和改造猪场,成为玉林市首批建设生猪多层全封闭立体养殖的企业。”广西明发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龙勇介绍,高架网床养殖,生猪住“楼房”,粪污更便于收集和处理,减少了污水的产生量。该企业还建起节能环保污水处理反应池和有机肥生产车间,实现零污染零排放。

2013年以来,仅陆川县就清拆九洲江流域养殖场1662家,清拆猪舍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让42万头生猪“搬家”远离江岸。该县还累计建成271家规模生态养殖,完成流域内528家小散养殖户的储粪屋等治污设施建设,建成3家有机肥厂和3家无害化处理厂,年处理能力达63万吨。

粤桂每季度联合执法已成常态。(陆川县河长办提供)

江岸西边,博白县文地镇既是生猪养殖大镇,也是工业大镇。“2010年前后,全镇生猪存栏80万头,还有30多家金属加工和化工类涉水污染企业,年产值20多亿元,创税9000多万元。”文地镇党委书记黄化介绍,为了治污,2014年就关停或整改了污染严重的10多家企业。如今,养殖场所在地建成产业园区,招进小家电、针织、线材等类生产企业,让“猪圈”变“车间”。

“以前,门前猪粪污水横流。一个村,几家人养猪发财,却让全村人饱受粪污围困之苦。”黄化在文地镇工作多年,对生态治理过程比较了解,“那时群众信访多集中于环境问题投诉。”

污染治理工作并没有堵死发展之路,而是倒逼产业立足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

博白县九洲江综合治理指挥部,工作人员抽检水质。(蒙进煌/摄)

九洲江畔,陆川县良田镇文官村官海屯距鹤地水库仅10多公里。近年来,官海屯结合九洲江生态治理,积极引导村民调整产业,拆猪圈弃养猪,种橘红兴加工,曾经的“养猪村”蜕变为“橘红村”,村民们还建设旅游景点、农家乐饭店,打造旅游新村,村庄环境越来越美。

发展种植能消化养殖粪污,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良田镇利用农业大镇的优势,动员养殖户种植象草800亩、香蕉林3000多亩、橘红3000多亩。

“我们引导九洲江沿岸农民,从养殖业向中草药等生态种植业转变,推动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玉林市陆川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谢德明介绍。

3.联动治水 机制守护

一己之力,难治全域之水。

如何将九洲江生态补偿机制转化成生态效益?在治水实践中,粤桂两地执法部门都感受到,还应当建立水污染治理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

玉林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春雨介绍:“近年来,在国家及粤桂两省(区)的支持下,玉林、湛江两市签订了九洲江-鹤地水库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协议,两地市级生态环境、水行政部门建立联系会商制度和常态化联络机制。”

今年第四季度两地联合执法,列队待发。(陆川县河长办提供)

生态保护补偿只是手段,以补偿为抓手推动生态效益发挥才是目的。两市在联防联控协议下,形成联动机制,推动跨界流域应急联动、污染处置、经验交流、问题研究、矛盾解决等常态化工作机制。

12月26日,在湛江市水务局牵头下组织下,湛江、廉江、玉林三市有关部门以及多个乡镇,开展第四季度联合执法行动。行动中,两地执法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90名、执法车辆20多辆、执法船(艇)排10多艘,对九洲江鹤地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联合执法,针对各类非法渔具网具、采砂、填库造地、侵占库容的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

联合行动每季度开展一次,巡逻巡查却是常态化。古城河、文官河、圭地河……沿河巡逻所至,通常是人员步巡、无人机空中协同,对非法布设网具、网箱、地笼行为,以及发现污染现象及时反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移交属地职能部门跟踪处理。

联合执法中,执法人员清除保护水域水面养殖构筑物。(玉林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联合执法清除非法捕捞装置。(图片来源:南方+)

从各自为政到协同治理,从“九龙治水”到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两省(区)在联动执法实践中,形成强大合力和有效机制,守护一江碧水清流。

今年5月,记者前往湛江市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行政执法分局采访了解到,两地除了形成联动执法机制,还推动环境治理工作出实效实绩。

执法分局局长陈芝键介绍,跨市联动工作机制,首先是市级三地(湛江、茂名、玉林)政府签订联动协议,再是明确三地河长司职尽责、联防联治,三是属地几个镇之间的日常综治、生态保护工作等。联动机制还推动了两地明确责任认定、相互沟通,以及通过指挥部发提醒函、工作函,开展联动处置等。

联动执法实践,推动了文明和谐,避免了推诿、责任不清、互设壁垒等现象。

近日,记者还了解到,廉江市石角镇建设污水处理厂时,就为邻近的陆川县古城镇预留所需2倍的污水处理容量,以便满足古城镇群众生活污水处理需求。这一“橄榄枝”也看出两地协作治污的决心和行动。

雷州青年运河起点,是一处红色教育基地。记者在这里看到,“雷州青年运河精神”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广西也有很多单位到此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生态环境宣教活动。

带队到此开展党日活动的某企业领队吴新民介绍,自己在湛江生活了30年,5年后重游鹤地水库,能感受到水库生态环境的变化、城市供水水质的改善。

经过10年的整治,效果凸显。以前河湖曾出现劣五类水质,当前能稳定在三类,有时还达到二类。“河湖水质状况的改善,是十年联合治理成效最好的说明。”陈芝键说,生态补偿,花了钱,当然要见真功。

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起点。(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提供)

行思八桂

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李春雨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强调,要推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这要求我们深刻把握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探索切实可行的转化策略,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同共进。

玉林是南流江、九洲江、北流河的发源地。玉林市以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为着力点,推动高颜值“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高价值“金山银山”,以生态之美助力开创美丽玉林建设新局面。

近年来,玉林市坚持把南流江、九洲江治理作为全市头号工程,市、县两级均成立领导小组,精准指导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

多措并举、精准治污。玉林先后打响养殖污染防治、生活污水治理、涉水“散乱污”工业企业整治、河道保洁等水污染防治“四场攻坚战”,大力推行生态化改造,积极探索生态种养结合模式,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抓好工业污染治理,对流域原有的涉水企业按“一厂一案”采取淘汰关停、升级改造、易地搬迁分类治理;建成秦镜水库补水工程,实施北豆河人工湿地水质提升工程以及排塘河、碰塘河、雅松河,以及龙河等清淤工程。

科学谋划、科技治水。近年来,玉林市坚持向科技要监管力,博白县、兴业县、玉州区、陆川县在8000多家猪场建立了或正在建立县、乡、村、猪场四级在线监控和手机App监控系统,养殖污染监督巡查实现了常态化、全天化、数字化。近年来,玉林市还投入运用无人机巡逻流域、无人船抽检水质,以科技力量延伸了监管触角,提升监管力度。此外,水质传感、溶解氧传感、氨氮传感等仪器的运用,配合监测平台信息传输技术,在玉林重点水域构建起水环境监测的“神经网络”。

全域立法、刚性护水。加强立法保护水环境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18年以来,玉林市相继颁布实施《玉林市九洲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玉林市南流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玉林市北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玉林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条例》,为流域水环境科学治理、深化治理、创新治理、高效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在实现全流域立法保护和加强常态化执法管控的保障下,玉林河道非法采砂、污染直排偷排等违法行为基本杜绝。

经过数年攻坚,九洲江南流江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并稳定达到三类,北流河长期稳定三类水,部分河段达二类水,为下游兄弟城市居民生活、生产注入一江碧水,为粤桂两省(区)及泛北部湾生态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2024年1—11月,九洲江国控断面全部达标,4条跨境支流实现月月消劣,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域生态重现。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玉林市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持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中国长寿市”等“国字号”荣誉,是广西最大鹭鸟栖息地。2020—2023年,玉林市6项大气主要污染物指标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连续四年进入达标城市之列。目前,玉林市5镇37村获评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村称号。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理念转变、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和联动合作等方面协同发力、久久为功。只有充分挖掘生态环境的经济潜力,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才能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让人欣喜的是,当前容县作为全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向和路径研究2个试点县域之一,首次核算出2020年度GEP,“绿水青山”有了“价格标签”,为全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化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玉林龙潭产业园区入选全国第一批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是广西首个入选的试点园区。我们有理由相信,玉林正沿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愿景阔步向前,“岭南美玉”正在八桂大地璀璨闪亮。

(作者系玉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