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被誉为全球最美的15条河流之一。如何全方位守护漓江水环境安全,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
为深入学习贯彻广西党政代表团赴广东学习调研精神,2月18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亮就如何建设数字漓江,推进生态环境信息数智化发展,打造广西“生态云”平台,回答了有关问题。
漓江风光。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供图
AI时代广西生态环境数智化转型如何开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近期多次强调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要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特别是在广西党政代表团赴广东学习调研时强调,与广东共同谋划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加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蓝天立主席强调要突出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拓展与东盟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合作和各领域应用场景。
我区生态环境数智化转型正值“机遇期、窗口期”,全力打造广西“生态云”平台。
加快生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数智化升级,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技术手段,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实现对大气、水、土壤、海洋等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动态监测。
加快生态环境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从广西生态环境实际出发,加快推进支撑业务数智化转型的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构建广西生态环境“一套数”“一本账”的高质量数据集。
深化推进全过程监管大平台建设。要打破传统信息化单业务线建设思路,持续打造优化可支撑广西全域统一指挥调度、高效业务协同、能看能管能共享的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
构建广西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特色应用场景。结合广西生态环境领域实际场景需求,研究发展匹配的算法模型,争取发挥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场景应用,提高主动发现环境问题能力,守住环境安全底线,提升污染防治工作效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将紧紧跟上人工智能发展这一重要的时代步伐,找准切入点,用业绩说话,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广西“生态云”平台,服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美丽广西。
广西如何推进数字漓江建设?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强调,保护桂林山水、呵护漓江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守护好桂林山水和生态底线。漓江治理、开发和保护应充分依托数字技术构建智能化、全要素联动的流域治理体系。我们将全力推进数字漓江建设。
夕阳下的漓江美如画。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供图
提升数智治理效能加强数字赋能,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治理协同水平。加强跨部门生态环境治理业务集成、数据联动和共享使用。丰富综合集成、多领域协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实时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自动化决策等优势,推动漓江治理从“经验驱动”向“精准治理”转型,助力桂林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名城。
打造漓江全流域智慧监管中枢。通过持续优化完善监测网络,加密漓江流域水质监测,构建漓江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加密监测体系,加强和完善漓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利用人工智能不断提升智能分析和预警能力,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生态问题的精准溯源与高效执法,全方位服务于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精准治理和精细化管理。
积极探索“漓江指数”推广运用。“漓江指数”作为全国首个用于评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保护工作的综合指标体系,其数据报告成为漓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的最直观佐证。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漓江指数”在西江、九洲江等重点流域的推广运用,持续讲好美丽漓江故事新篇章。
积极主动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守护好漓江水环境安全,坚决当好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