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海风带着一丝咸涩,拂过北部湾畔的生态旅游名城北海市。
2月19日,距离海边两三公里的一栋办公楼里,记者跟随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走进科普展厅和实验室,仿佛置身于一个解答人与海洋关系奥秘的梦幻之屋——有关布氏鲸的文图和视频,红树林、海草、贝壳等成百上千种海洋生物标本,还有一系列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让人为之好奇和震撼。
为了守护北部湾这片海,按照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的总体部署,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在2021年发起“守护北部湾 ‘海’好有你”科普行动。四年来,这项科普行动科学回答了公众关心的布氏鲸“什么时候来”“为什么来”等热点问题,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荣获生态环境部、中央社会工作部组织评选的2024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
这是一个关于人海和谐共生的故事。
北海市涠洲岛风光。
1.从“追鲸人”到“讲解员” 一次社会热点的科普盛事
布氏鲸是世界最神秘的须鲸之一,被列入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大陆沿海几乎没有出现过鲸类频繁活动的记录。2018年,北海市正式宣布涠洲岛海域发现一个新的布氏鲸种群,涠洲岛海域成为目前我国近海唯一能稳定观测到布氏鲸的海域。
为了科学回答公众关心的有关布氏鲸的热点问题,广西连续多年开展布氏鲸种群监测和栖息地调查。而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庞碧剑,便是其中一名资深的“追鲸人”。
“四五年前,我们开始在涠洲岛和斜阳岛之间布氏鲸活跃的海域,布设了10多个监测点位,开展布氏鲸种群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监测调查。但想观测到布氏鲸并非易事,有时我们在海上‘漂’了一天都一无所获。”2月19日,庞碧剑向记者谈及“追鲸”的经历时,直叹“老朋友”的神秘。
布氏鲸在北海市涠洲岛海域出没。
这些年来,庞碧剑和同事们像侦探一样,综合运用环境DNA监测、渔业资源调查、高清影像设备等多种技术手段,一层层“抽丝剥茧”,基本掌握了布氏鲸的分布区域、迁徙时间、食物种类以及威胁因素。原来,涠洲岛—斜阳岛一带海域优良的水质,以及产量特别大的小沙丁鱼、棱鳀、黑口鳓等中上层的小型鱼类,正是吸引布氏鲸近年来在每年的9月中秋节前后至次年4月底到此栖息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涠洲岛附近海域识别的布氏鲸个体已经超过60头。而一系列相关的科学监测数据,可以支撑我们把这个神奇海兽的故事基本上讲得完整。”庞碧剑脸上写着自信。
在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设立布氏鲸科普专题板块,通过图文、实物、视频等展示布氏鲸调查技术、种群习性、栖息地生态环境状况,将公众“请进来”零距离了解布氏鲸及其保护成效;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海洋日、全国科普日等为契机,深入学校、社区、渔港等开展布氏鲸科普活动;开拓“云上游”布氏鲸科普阵地,组织多部门联合开展跨区域多点大型海洋生态科普网络直播,通过现场访谈相关领域领导和专家、与网友互动,探究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让观众了解布氏鲸频繁出现在北海涠洲岛海域的原因、广西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和保护现状,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现北部湾海洋生态之美……近年来,在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相关部门掀起的一场有关布氏鲸的科普热潮中,庞碧剑和她的同事们,也悄然从“追鲸人”化身为“科普讲解员”。
2024年3月23日,有38家融媒体平台和账号同步进行了“让‘鲸’喜常在”北部湾海洋生态科普融媒体直播,观看量累计超过210万人次,获得网友广泛关注与讨论。一位网友在看完直播后写下评论:“这场直播太震撼了……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布氏鲸,保护好北部湾,让它们成为咱广西的‘常驻居民’。”
“现在,布氏鲸‘从哪里来’‘去哪里’是公众的兴趣点之一,对于我们科研工作者来说也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庞碧剑感慨说。
据了解,下一步,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还计划联合广州地理研究所等合作科研单位,对布氏鲸的行踪进行卫星遥感监测,同时在上级部门指导支持下举办有关布氏鲸的全球性学术研讨会,以期尽快解开这个谜底。
2.从“独舞”到“共振” 一场生态理念的科学启蒙
北部湾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生物资源丰富,是广西向海图强的良好生态底色。但随着向海经济的发展,局部海域水质波动、生物多样性下降、海洋垃圾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
怎样强化公众海洋命运共同体意识,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共同守护我们的蓝色家园?
作为一名奋战在海洋环境监测一线已有17年的“环保老兵”,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蓝文陆与同事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进行了贴合实际的探究:“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过去,我们更注重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提升,希望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慢慢地,我们意识到要保护好这片净海,单靠政府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所以,我们加强了科普宣传工作,努力提升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积极筹建科普展馆,创建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经过两年的建设,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科普展厅于2022年建成,成为广西乃至全国首个以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为主题的科普展馆。
针对青少年,以广西首批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团体)的身份,组织宣讲员走进校园,举办科普讲座、科学实验、标本展示、海洋生物探秘等,重点讲授海洋生态环境知识;针对社区居民和渔民,发放科普宣传手册,讲解环保知识,科普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以及微塑料的危害,重点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针对企业,主要是合作探讨如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携手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和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2021年发起“守护北部湾 ‘海’好有你”科普行动以来,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150多场,足迹遍布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城市,带动了3万多人参与线下活动,收获了212万人次的线上参与。
“作为一个在海边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此之前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从来没有想过在海边随手丢一块塑料垃圾也会对海洋,甚至给我们自己造成影响,今天真是涨知识了,学到了很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不久前,一位带孩子参加科普教育基地开放活动的家长感叹道。
3.从“种苗”到“森林” 一部全民参与的生态史诗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青少年的参与,更需要在孩子们心中及时种下绿色的种子。
那么,如何让青少年从科普对象向着科普工作者的角色转化,进而壮大科普传播队伍,为美丽中国建设、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凝心聚力,共同携手保护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
近年来,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北海市第一中学探索推出“海洋生态科普推广使者”培养计划,依托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在寒暑假期间选拔学习能力出众且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开展科普讲解培训,考核通过后上岗进行志愿服务。
2月19日,记者在北海市第一中学校园,见到了该校的两名“海洋生态科普推广使者”——八年级学生郑媛、九年级学生钟云清。谈及最近在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科普基地的第一次“履职”,她们依然难掩兴奋:“海洋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很荣幸能成为一名海洋生态科普推广使者,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贡献微薄之力,同时,海洋知识是跟人息息相关的一个课题,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受益。我们北海这边不少居民的经济来源也主要是海产,在学习海洋生态相关的知识后,不仅可以让我们认识海洋、保护海洋,还有助于我们在性格、口才等相关综合素质上得到突破和成长,将来能参与到家乡的向海经济建设。”
而这样的海洋生态科普“种苗”还有很多。
据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办公室主任李莉梅介绍,去年12月,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华夏口才,还开展了“童声传科普,共护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科普小使者培养活动,1000名学员通过考核,成为新一批海洋生态环境科普“种苗”。今年,该站还将按照《“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施方案(2025—2027年)》要求,培养更多的青少年、教师、社会团体成员成为海洋生态环境“志愿者”“讲解员”“传播者”,构筑起共同致力于北部湾美丽海湾建设的海上“森林”。
正如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走廊上,陈列的那数十幅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主题童画所诠释的生命哲思:“大海的眼泪变成珍珠,落在我们掌心。”在广西1628公里的海岸线上,科技与人文共舞,守护与觉醒同行,北部湾的蔚蓝传奇正被书写成全民参与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