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区内要闻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加油干!

2025-03-11 09:13     来源: 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发展壮大林业产业、文旅产业、养老产业、大健康产业,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习近平


春天的桂林,晨曦初露时,漓江泛着绸缎般的光泽。阳朔县兴坪镇“渔民模特”黄能弟撑着竹筏,停泊在20元人民币背景的山水间,等候与游客合影。“十年前江面经常漂着垃圾,现在连水草都透亮。生态环境恢复了,滩涂、洲岛上时常能看见鸟儿的身影。”他笑着指向远处山峦,只见白鹭成群掠过新修的生态步道,仿佛青山正以羽翼丈量重生的尺度。

桂林漓江的蝶变,是广西生态振兴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厚植生态优势,以全面推进美丽广西建设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持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让高颜值的“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高价值的“金山银山”,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广西。

如今,在八桂大地上,从山河到滨海,从城市到乡村,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态文明多彩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来宾市象州县百丈乡的雷山山脉上,白色的风机矗立在山脊之上。李冠才/摄

保护好漓江,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桂林漓江,位于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发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被誉为全球最美的15条河流之一,是全世界的宝贝。

桂林市副市长龙杏华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桂林市出台《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10部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制定《关于加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健全保护漓江的保障体系。同时,建成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实施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推动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2年,桂林漓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2024年,桂林市成为全区首个联合国生物多样性自然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时下,桂林市正从生态保护向绿色发展蝶变。一方面,以绿色旅游为切入点,加快建设漓江核心景区近零碳示范区,竹江码头、磨盘山码头的21个泊位均实现岸电覆盖,1200多艘漓江纯电动力游览排筏、全区首艘五星级新能源游船投入运营。另一方面,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深化漓江旅游票制改革,开展漓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漓江沿岸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如今,桂林市以漓江为核心引领带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以漓江黄金水道为主轴、两岸为双翼的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阳朔遇龙河、雁山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5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890亿元,相较于2021年分别增长了24.59%、25.91%。

“我们将持续加大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龙杏华表示。下一步,桂林市将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实施的《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持续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文章,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推动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不断取得新成效。

守护好“国之大者”,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近年来,广西持续加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补齐绿色发展短板,提升新污染物治理能力,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保持全国前列。

2024年,广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7.1%,位居全国第6;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2%以上,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水质排名中,广西有6个市跻身前10名,8个市进入全国前30,柳州市连续5年保持第1;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第三。从崇左石山区的白头叶猴,到北海涠洲岛海域的布氏鲸,再到在鹿寨洛清江等河湖越冬的中华秋沙鸭等“国宝”级珍稀候鸟……八桂大地万物竞生,海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白头叶猴是广西特有的珍稀动物,全球仅在广西崇左喀斯特地貌石山一带生存栖息。吴世军/摄

布氏鲸在北海市涠洲岛附近海域栖息。陈默/摄

为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过去一年,广西还出台实施了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举措——2024年6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24年9月1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美丽广西建设实施方案》;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等相关部门编制美丽广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开展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和美丽海湾等“美丽”系列建设。

2024年,桂林灵渠、北海涠洲岛分别获评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成为继桂林漓江、南宁那考河、北海银滩之后,广西新的全国河湖、海湾保护示范样板。

图为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在北部湾海域开展海漂垃圾调查。

图为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在北海涠洲岛附近海域开展珊瑚礁调查。(均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供图)

“2025年,还将印发实施《广西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广西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目标、行动方案、评价指标等。”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竑介绍说。该厅将指导各市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梯次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同时,鼓励市县编制地方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把群众身边小微水体纳入管控范围,加大保护治理力度,让群众“推窗见绿、开门见景”。

拓宽“两山”转换路径,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广西坚持“两山”理念,认真念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八字真经,积极拓宽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服务壮大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农业大省(区),广西将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农业绿色品牌,成功升级打造了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等多个千亿元产业。其中,横州茉莉花茶等12个地理标志品牌入选2024中国区域品牌百强榜,入选品牌数量全国排名第二,品牌总价值达906.8亿元。

广西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工林、最多的国家储备林,林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特色优势明显。2024年,广西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5万亿元,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有望连续3年稳居全国第一。南宁、桂林、贵港、梧州等市总产值规模均超千亿元。

在生态工业方面,广西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大力推进工业振兴,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强产业文章,推进亿元以上补链强链延链项目超3700项,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等1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十。在南宁,比亚迪、多氟多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南宁已成为全国新能源电池重要的生产基地,首次入围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50强。在柳州,螺蛳粉产业也在水生态环境改善的浪潮中蓬勃发展,2024年全市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759.6亿元,同比增长13.4%。

广西山清水秀,气候宜人,长寿资源丰富。近年来,广西积极整合生态优势、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长寿文化、边关风情等特色资源,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发展良好,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广西有“世界长寿之乡”4个、获“中国长寿之乡”命名的县(市、区)3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桂林山水养生、巴马长寿养生、北部湾滨海度假养生、西江壮瑶医保健养生等康养旅游线路亦成为网红打卡地。

北海市滨海湿地公园景观。北海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2025年开展“广西旅游年”活动,持续擦亮“秀甲天下 壮美广西”品牌,努力实现全区游客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速“双超百分之十”,收入超万亿元。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广西用“生态画笔”勾勒的发展图景愈发清晰:当龙脊梯田的晨雾与漓江竹筏的波光相遇,当绿色工厂的齿轮与白头叶猴的啼鸣共振,当涠洲岛海域的游船与布氏鲸的游弋同框,这片土地正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