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区内要闻

壮美广西·新山海经㉞|山林暗夜寻红瞳

2025-03-26 08:27     来源: 广西云-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寻猴记。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杨灵烨 摄制

月上梢头,山林隐入黑夜,寻猴正当时。

3月13日晚8时,宁明县亭亮镇立新村陇外屯,两路人马携强光手电筒,离开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弄岗保护区)陇瑞保护站巡护组长农忠超的家,向山林进发。

记者随同护林员举灯进山夜寻倭蜂猴。

一路人马往更防(地名)线,全程3公里。走过玉米地,沿着山脚行,强光在百米外的密林中次第移动。

“这是一条新线路,崇左至凭祥高铁穿行,说不定能碰上它。”农忠超满怀期待地说。

陇瑞保护站站长农世新举着手电筒笑道:“这些小家伙是‘夜猫子’,咱们巡山相当于倒时差。看我们巡护员的标配头灯,像不像盗墓笔记里的摸金校尉?”

一路上,农世新传授秘笈:蜥蜴的眼睛泛冷,猴子的眼睛温暖偏黄。遗憾的是,半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任何发现。

夜间,倭蜂猴眼睛发红光。

正当大家略感懊恼时,农世新的电话突然响起:另一路人马找到了两只!

一番急行军。

“在那边。”手电光柱交汇处,离地十米高的苹婆树冠层,两团红光反射过来。

“在哪呢?左边分叉枝?”记者伸长脖颈在交错的枝桠间搜索。

探询声中,农世新已攀上最近的枝干,借着他头灯的光晕,看见两只成人拳头大小的萌物正蜷在枝桠间,圆溜溜的大眼睛占据半张脸,时而瞪着眼睛与巡护员对视,时而爬行摇来摇去。

倭蜂猴蜷缩在枝桠间,圆溜溜的眼睛占据半张脸。

“这就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倭蜂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弄岗保护区科研科科长龙继凤轻声解说,这种别名“小懒猴”的珍稀灵长类,在我国仅分布于广西、云南边境沿线地带。它们遵循严格的“夜行律令”,白天蜷缩酣睡,晚上活动觅食,是目前研究最少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这场邂逅,恰似时空折叠的镜像,让人兴奋不已。

这一切的缘起,还要追溯到2023年9月。其时,在SEE基金会的支持下,广西山河海自然保护基金会及弄岗保护区启动陇瑞保护站蜂猴监测保护试点。

10月上旬的一个夜晚,亭亮镇立新村更防屯村民王志伟为防野猪糟蹋玉米,夜巡田埂,手电筒无意间照到林间,看到两团强烈红光。“当时非常害怕,以为有恐怖动物,但保护区持续开展的倭蜂猴科普教育让我迅速冷静下来。”王志伟笑着回忆道。他立即上报了这一发现,十几分钟后,农忠超闻讯赶来,事后确认那两团红光是倭蜂猴的眼睛。

既然有一只,山体这么大,会不会还有第二只?趁着一股兴奋劲,农忠超继续监测到凌晨1时,果然在附近又找到了两只。

“1979年保护区建立之初就有懒猴记录,村民也说见过,但一直没有影像记录,这是第一次被监测到。”农忠超很自豪。

星光为鉴,守护契约就此缔结。“因为它与人类的作息习惯相反,如同平行的铁轨。一旦偶遇并结缘同行,开启一段美妙的旅程。”龙继凤诗意满怀。

弄岗保护区首次把灵长类监测责任直接下放到基层保护站,监测范围也同步拓展到保护区辖区和周边社区。曾与倭蜂猴有过“惊魂一刻”的王志伟,与30多名村民一道,成为了社区巡护员。

护林员举灯夜寻倭蜂猴。

截至目前,陇瑞保护站监测队伍开展了1000多人次夜间巡护与监测调查,累计60条监测巡护路线,发现了62个分布点,记录到倭蜂猴超100个个体。这不仅刷新了中国倭蜂猴的分布与种群状况记录,更使全国倭蜂猴种群数量激增70%以上。据相关记录显示,2023年前,中国倭蜂猴野外种群数量仅约为100—150只。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它们,保护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他们发现,分布在弄岗保护区的倭蜂猴,喜生活在阔叶混交林中,以树胶为主要食源。

倭蜂猴圆溜溜的大眼睛,可爱极了。

新发现带来了新惊喜。2024年7月,保护区监测到了两只倭蜂猴携幼崽采摘鸡皮果的影像。“双亲育雏,在灵长类动物中很罕见。”农世新兴奋地说,这一发现为倭蜂猴的繁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每发现一个新分布点,都像在暗夜中找到一颗发光的种子。”返程路上,龙继凤打开监测日志本,记下这样一句。山风掠过树林,树冠间隐约传来窸窣响动,仿佛倭蜂猴正用琥珀色的眼睛,见证人类守护自然的诺言。

报纸版面截图。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