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龄1300多年的“红军榕”。记者 刘琴 实习生 刘永珺 制作
树高20米,树围12米,冠幅3亩,树龄1300多年……远望去,树干苍劲,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宛如一把巨大的绿伞。
这样大的榕树,即使在广西也不多见。
树牌显示,这棵榕树学名雅榕,别名小叶榕,桑科榕属,是广西古树名木一级保护对象,生长于融水苗族自治县三防镇三防街社区下街。
在三防镇所辖的10个村中,每个村屯都至少有一棵百年古树,包括香樟、杉树等,其中以榕树居多。
这棵大榕树是三防镇最古老的树,2019年获评“广西十大最美名木”,2023年入选“全国100株最美古树”“全国十大最美榕树”。
“红军榕”虬枝密叶、擎天捧日,宛如一把巨大的绿伞。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供图
时光倒流,梦回唐朝。唐玄宗开元年间,一颗小叶榕种子跌入泥土,在贝江之畔奋力发芽。斗转星移,当年的一株细苗,已长成参天古树,像一位慈祥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
榕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长寿、吉祥。在三防街社区居民心中,这棵千年榕树如“神灵”一样存在。
小时候,妈妈和街坊在大榕树下乘凉、聊天、唱山歌,韦巧文和小伙伴在树下捉迷藏。奶奶时常叮嘱她:不可以爬大榕树,不能朝它吐口水……敬畏之心,由小而生。
韦巧文是三防镇政府党政办主任,还在三防镇红七军纪念馆担任志愿讲解员,她向我们讲述了红七军与大榕树的故事。
1930年,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等两次分别率领红七军在三防镇休整。
首次经过三防镇时,军长张云逸在大榕树下召开群众大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在三防镇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并在休整期间,带领群众打土豪、烧地契、分田地,赢得三防群众爱戴拥护。
第二次休整时,邓小平在这里召开党员会议,总结红七军出发以来的经验教训,讨论下一步行军方案,决定放弃攻打柳州的计划,改为攻打长安镇。这次会议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是红七军进军路线的重要转折点。
红七军纪念亭。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供图
红七军离开三防镇时,给三防街居民刘瑞武留下了一面军旗。后来,当地土豪劣绅派人砍树,刘瑞武趁夜深人静时,把这面军旗悄悄插在大榕树上,吓退了土豪劣绅,保护了大榕树。这棵树也因此被称为“红军榕”。
1951年,刘瑞武的儿媳韦世花将这面军旗交给了人民政府,现收藏在自治区博物馆,这是目前发现红七军现存于世的唯一一面军旗。
红七军英勇顽强的光荣事迹和爱民奉献的优良传统,在三防镇代代相传。镇领导干部、小学师生、民族歌手纷纷加入红色志愿宣讲员队伍。
“我的十叔见过红七军,他们穿着草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了东西要还,是好兵!”三防街社区85岁的肖柳英老人讲述。
“红军榕”见证了这段峥嵘历史,也继续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日新月异。
如今,大榕树、古贝江码头、纪念亭、纪念馆等,构成三防镇红七军革命活动旧址,这里是“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柳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等,集红色教育、课题研究、旅游观光于一体。
“红军榕”苍劲的树干,树围12米,17人手拉手才能将其树干围住。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供图
每年广西三月三,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这个红色小镇。大榕树下成了欢乐的海洋,“三防刘三姐”大型河上实景演出,引来观者云集。刘三姐智斗莫家帮,莫老爷气急惨落水的情节,引得现场观众笑声连连、掌声雷动。
虽逾千年,大榕树依然长势良好。每年,自治区、市、县林业部门的古树养护、病虫害专家会定期看望它,对它进行养护、修整、清理、复壮等,还特意为树根打了近百个透气孔。专家细致采集树种、枝叶等基因片段进行收集留档,科学保护大榕树遗传基因。未来,还将通过数字科技手段,实时查看大榕树生长情况。
初春时节,健壮的大榕树上已长出了嫩绿的新芽,还清晰可见蕨类植物、青苔、野生石斛等,不少鸟儿在树上栖息。
夕阳下,韦巧文的妈妈带着一岁半的孙女儿,在大榕树下玩耍,这里,将给她留下童年美好记忆。
报纸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