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区内要闻

广西生态蝶变记:壮美八桂绘就绿色新篇——2025年广西生态文化月暨六五环境日广西各地生态环境活动综述

2025-06-13 08:37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覃文用 韦善康 李琴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报纸版面截图

“迟日江山丽,盛夏壮乡美。”当六月的夏风吹过八桂大地,从漓江的澄澈碧波,到北部湾的广袤海岸,从桂西的葱郁山林,到桂东的沃野平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广西建设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

人工智能呈新亮点 生态环境续写新篇

6月3日,2025年广西生态文化月暨六五环境日广西主场活动在广西规划馆盛大举行,这场以“美丽中国我先行”为主题的大型生态环境保护盛会,汇聚绿色发展动能,为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的辉煌成就奏响了激昂乐章。本次活动紧扣主题,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展示新时代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旨在动员全社会积极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与践行者,携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广西。

活动现场。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眭国华在活动仪式上致辞。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亮主持活动。

开幕式上,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正式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广西生态环境保护计划》。该计划提出,广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聚焦环境监测、环境监控、环境监管、公众服务四大重点领域,构建科学高效、立体穿透、精准智慧、便捷智能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为建设美丽广西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兴赢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广西生态环境保护计划》、九洲江和西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活动中,自治区有关领导为2024年广西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颁奖。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共同宣读“美丽中国我先行”倡议,号召全社会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当天,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还结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海洋日、全国低碳日,设置四大主题日科普宣传专区,通过公众互动游戏、绿色打卡合影等形式,向市民普及垃圾分类、野生动植物保护、海洋保护等知识,倡导群众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现场首次设置AI赋能广西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展示区,通过智能互动展示广西生态治理创新成果;同时展出2025年广西少年儿童自然创意绘画和环保文创设计作品征集活动的部分优秀作品,展现孩子们对绿水青山的美好畅想,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欣赏。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眭国华在当天的活动现场介绍,广西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突出位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保护好广西山山水水的政治责任。2024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7.1%,位居全国第六;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9.1%,6个市跻身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水质排名前10名,柳州市连续5年保持第一。下一步,广西将持续厚植生态环境优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号召全社会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排头兵、绿色生产生活的先行者、生态文明传播的主力军,从我做起、从我先行,努力为美丽广西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连日来,广西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百色等14个设区市以“美丽中国我先行”为主题,举办精彩纷呈的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吸引不少当地群众和环保志愿者参与。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如今的广西是:

翠岭连波入画笺,漓江碧水映长天。

清风漫抚桃源境,生态怡情岁月绵。

这也是近年来广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呈现出的生动画卷,也为广西可持续发展勾勒出更壮阔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丽广西建设宏伟蓝图。

绿色底色愈发浓郁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步入2025年六五环境日广西主场活动现场,科技与环保的融合让人眼前一亮。首次设置的AI赋能广西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展区,通过智能互动展示着广西生态治理的创新成果,仿佛是一扇通往绿色未来的窗口。

近年来,广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24年全区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总体稳定,生态质量指数(EQI)为74.63,生态质量继续保持一类,稳居全国第一梯队。14个设区市中11个生态质量等级为“一类”。111个县(市、区)中76个生态质量等级为“一类”。

八桂大地的天空愈发湛蓝,云朵愈发洁白,呼吸间满是清新。如今的“南宁蓝”四季常驻。蓝天白云、碧水绿城,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南宁蓝”一次次刷爆市民朋友圈。“以前总觉得天空灰蒙蒙的,现在抬头就是蓝天白云,心情都跟着舒畅了。”长期在南湖公园健身的南宁市民李永华感慨道。

被广西首府南宁市当地居民称作南宁“蓝”的景观。韦善康摄

水环境质量同样令人骄傲,2024年,桂林灵渠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曾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的还有桂林漓江、南宁那考河。除柳州市的水环境质量全国领先,桂林市的漓江水环境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如今的漓江水质清澈,鱼翔浅底,再现了唐代作家韩愈所写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景象。习惯傍晚在漓江边散步的桂林市民张凤秋女士说:“漓江是我们的母亲河,现在水质越来越好,风景也越来越美,国内外游客都赞不绝口。”

柳州市柳江风光。柳州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除了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广西近年来的土壤环境质量也在稳中向好,为广西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稳定筑牢了根基。

生物多样性方面,广西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151种,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显著,2024年放归栗树鸭、仓鸮、斑头鸺鹠等野生动物180只。截至2024年底,瑶山鳄蜥野外种群数量约510只,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达到5群39只,白头叶猴数量达到1400多只。同时,广西已知分布有本土高等植物10466种,广西野生高等植物较2014年增加了972种。完成膝柄木、银杉、水松、资源冷杉、元宝山冷杉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回归种植近2000株,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取得新成效。

污染防治精准发力 攻坚战果持续向好

近年来,广西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持续精准发力,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获评国家优秀等次,这背后是无数环保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创新实践。

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广西大力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柳州钢铁集团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采用先进的环保设备,实现了废气、废水的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曾经浓烟滚滚的烟囱如今已不见黑烟,厂区内绿树成荫,成为工业绿色发展的典范。“我们始终把环保放在首位,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柳钢集团安环部总经理范永兴介绍道。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也成效显著。在玉林市,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等技术,既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又保护了土壤和水体环境。当地农民王成东说:“以前不懂这些,滥用化肥农药,不仅成本高,还破坏环境。现在用了新技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环境也变好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同样可圈可点。南宁市加大了对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的力度,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污水处理厂,提高了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困扰市民多年的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整治;同时,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和设施建设,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如今,南宁的街道更加整洁,河水更加清澈,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绿色发展蓬勃兴起 生态优势转化明显

广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桂林以漓江为核心,打造了世界级旅游胜地,阳朔的山水风光、龙胜的梯田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2024年,桂林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再创新高,旅游业成为桂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桂林山水甲天下,现在生态环境好了,旅游体验也更好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阳朔当地一位民宿老板蔡东升笑着说。

绿色农业方兴未艾,横州市的茉莉花种植和加工产业,通过绿色种植、精深加工,打造出了享誉全球的茉莉花品牌。小小的茉莉花不仅芬芳了世界,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我们的茉莉花都是绿色种植,不打农药,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横州市一位种植茉莉花的花农邓长兴自豪地说。

生态工业稳步推进,广西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22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4个。在钦州石化产业园,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循环利用,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园区内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绿色生态工业闭环。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取得各项丰硕成果

广西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省际合作,为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出访和接待外宾人次均创历史新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生态环保领域开展了深入交流与合作,组团赴澳门、香港参加国际环保展览,设置广西展区并获评优秀奖。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展示广西生态环保成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近年来,广西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向世界传递着构建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智慧。5月20日,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广西主场宣传活动暨中国—东盟青年绿色使者入桂行活动在百色靖西市举办,与越南高平省签署《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和东盟青年代表共同发起“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山口红树林和猫儿山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桂林会仙喀斯特、北海金海湾红树林、山口红树林、北仑河口4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的中国三个试点示范省(区)之一,推动全国首个省级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办法颁布实施,项目通过终期评估,获得“高度满意”评价。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得到了有力保障。同时,与周边省份签署省际生态环境领域合作协议倡议5个,共同推进区域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在珠江流域生态保护中,广西与广东、贵州等省密切配合,共同治理水污染,保护流域生态。

桂林市入选世界级“自然城市”平台,灵渠、涠洲岛获评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成为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的亮丽名片。灵渠流淌千年,见证了广西的历史变迁,如今在生态保护下,依然发挥着灌溉、旅游等重要作用;涠洲岛的碧海蓝天、火山地貌吸引着众多游客,也成为海洋生态保护的典范。

抢抓机遇续写新篇 守牢南方生态屏障

今年六五环境日广西主场活动中,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兴赢正式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广西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并首次发布西江、九洲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2024年西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87.55,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逐年呈现上升趋势;2024年九洲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79.36,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良”,逐年呈现上升趋势。

这不仅是对过去成绩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广西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在科技赋能方面,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广西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利用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治理能力,让科技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引擎。

在制度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让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在公众参与方面,广泛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参与度,让“美丽中国我先行”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凝聚起全社会共建美丽广西的强大合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西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一科学理念,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持续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让八桂大地的生态之美更加绚烂夺目,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广西而不懈奋斗。未来,广西必将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绿色成为八桂大地最鲜明、最厚重、最持久的底色。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