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当作核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记广西壮族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教授级高工廖燕庆
一本笔记、一台电脑。在办公室的每一天,廖燕庆的大部分活动空间就在这方寸之间。翻开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记录着各种实验数据,办公桌上堆满国内外辐射监测方案、技术规范、标准方法。
非核专业出身的她如今已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以下称广西辐射站)唯一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说到要采访,56岁的廖燕庆显得有些羞涩,“希望大家把更多的关注放到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与监测工作上,我只是做了本职工作。”
就是这么一位略显羞涩的南方女性,将近20年的时间,始终奔波在广西辐射环境监测的第一线。每年如期爬上海拔1500米的铀采冶工程现场,组织辐射环境监测;深入广西每一个核电、每一个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应用、核技术应用、每一个高压输变电及广电通信工程现场,足迹遍布广西的绿水青山。
执着精工守初心
广西铀矿资源丰富,是我国最早发现铀矿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的核燃料基地之一,曾建设、运行了三个铀采冶工程,为我国的核工业和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这些矿区停产后如果环境保护设施运转不正常,很可能带来一系列辐射环境安全隐患。”廖燕庆介绍说,目前广西的铀采冶工程已全部政策性关闭停产,部分已实施退役治理,但各铀采冶工程环境保护设施一直在运行,对周围环境的辐射监测也一直在开展,为辐射环境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11月22日,在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某铀矿厂区,荒山掩映处空旷无人,厂区外围,土石疏松,植被斑驳,昔日喧腾的矿山再也听不到铁锤钢钎的撞击声。
1997年廖燕庆带领技术团队来到该矿区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从县里要坐三个多小时的汽车才来到乡里。”当年同行的老搭档卢德雄指着矿区仅有的一条通向外部的蜿蜒小路说,“以前这条路是没有的。山里不通车,我们就徒步上山。”山高沟深、荆棘丛生,等到达厂区已是天黑,只能在山里夜宿。
“当时我们矿区还没有女职工,更没有女厕所。”矿区的老员工老张说,没想到30出头的廖燕庆敢在山里夜宿,每年还来好几趟,他们就自发的为她搭建了简易的卫生间。“更没想到,我们老板换了好几个,她倒每年都来,来了二十多年,对矿山比我们老员工都熟悉!”;负责水处理的老段自信的说,有廖燕庆的指导,企业放射性废水的处理处置及排放都能达到国家要求。
“那年我39岁,家里筹划着为我在美国联系一份高薪的环境检测工作。”廖燕庆清楚的记得,2002年广西成立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计划由她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全面提高广西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和辐射环境监测水平。
“当时谈到核与辐射大家都有所顾忌。”廖燕庆直言,放射性污染看不见、摸不着、危害大,与常规的污染完全不同。无专门监测机构、无专门人员、无监测设备,加上自己年龄偏大,辐射专业知识几乎为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广西铀矿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大量开采导致辐射安全隐患大,越是落后越是迫切需要尽快组建辐射环境监督站,而且我也不能辜负国家对我的培养。”带着这样的初心使命,她毅然决定留下来啃这块硬骨头。
啃硬骨头要有硬功夫。从此廖燕庆一头扎进辐射安全监测工作中,她查阅大量核与辐射专业资料,无数次请教业内专家,恶补专业空白;她没日没夜地做研究探方法,一一搭建了广西的辐射监测平台、实施了各项放射核素监测分析工作;她主持了500余项各类型辐射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工作;为了保证广西崇左某退役铀采冶治理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她组织开展对该工程的辐射环境监测,一干就是十多年;日本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期间,她带领的技术团队每两小时报送一次数据,共向生态环境部核应急办报送应急监测数据4508个;56岁这年她克服心肌缺血症状,两次进入雪域高原,助力西藏核与辐射监测工作……
廖燕庆带领团队开展核电厂外围环境气溶胶监测
廖燕庆带领团队研讨水中铀的监测分析方法
廖燕庆带领团队开展伴生矿开发应用企业空气中氡及子体监测
廖燕庆带领团队开展伴生矿开发应用企业生产废水采样
不为繁世易匠心
廖燕庆用匠心守初心,通过获取大量监测数据,掌握了广西辖区辐射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她作为主要完成人编制的《环境样品中微量铀的分析方法》《水、牛奶、植物、动物甲状腺中碘-131的分析方法》等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已颁布实施,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通过不懈努力,她先后取得“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同时是“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并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级“个人二等功”;被国家环境保护部评为“核事故应急工作先进个人”;被授予“广西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在廖燕庆看来,比这些荣誉和成就更重要的,是勉励新一代的核与辐射安全防护工作者志存高远、科技报国。每一份新领域的辐射专业技术报告,她都会第一个做出模板供大家参考,促进辐射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每一次专业大赛,从人员选拔、标准参考样的准备、题库设计与整理、仪器及实验室条件保障等方面,她都周密部署,亲力亲为。
“有廖工的指导,我们参赛底气十足。”何贤文是站里年轻的业务骨干,今年10月21至23日,他代表广西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与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军队)33支代表队的293名选手角逐,取得了辐射监测专项个人二等奖、团体三等奖(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先天不足。大比武前的高强度封闭集训,廖工与我们同吃同住,给我们面对面理论授课,手把手实操指导,我们才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经过17年的建设,广西辐射站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有职工105人。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6000多万加强自治区辐射站的能力建设,广西的辐射监测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现已跻身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强站之列。
无论是矿山、高压输变电工程、还是核电厂,核与辐射监测工作涉及的场地,总是位置偏僻,远离城市。90后的崔晓蓬对自己从事的核安全防护工作充满敬畏心,她认为只有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地坚守,才能真正守护核安全。“在廖工的努力下,辐射站现在条件好了很多。我们拥有大型实验室分析设备和应急监测仪器共计631台(套),配备了应急监测车9台,放射性废物收贮车2台。在谱写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这一代人更有责任把老一辈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去传承和发扬。”
“她说忙完这一年,明年就开始休年假。”同事开玩笑说,这样的谎言听了30多年。32年来,廖燕庆由一名普通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成长为全国辐射监测领域知名的专家,本已到了退休年龄的她毫不懈怠,把自己当做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线,岁月不居,初心未改。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