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近年来,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做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工作为抓手,坚持“四个并重”,积极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双提升”。
一、坚持党建引领与创建宣传并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稳扎落实
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始终把党建强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基础保障,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将中央民族工作精神、党的统一战线、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纳入中心理论学习或班子会议专题传达学习内容,列入中心党支部、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党性教育和素质培训范围;将民族宗教工作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纳入举办培训班内容。通过专题讲座、培训班、专栏专刊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和行动基础,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将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时刻铭记于心、见诸于行,时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通过深入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民族地区实地调研考察,听取相关部门单位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完成了《关于“推动柳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为做好柳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坚持宣传教育与线下活动并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深入实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动适应新时期民族地区环保教育宣传需求,注重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播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科学知识,增强广大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环保意识。积极推动信息和政务公开,搭建与群众交流的便捷平台,同时在环保宣传教育中,注重融入少数民族文化,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增加宣传趣味性,切实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各民族共同意识。
一是借助环保宣传阵地搭建民族沟通的桥梁。充分利用中心水站、气站创新舆论阵地建设,结合“公众开放日”“六五环境日”等活动丰富宣传教育形式,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在生态环境宣传中注重挖掘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通过群众喜闻乐见、听得懂的宣传方式,积极指导柳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对环保工作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在阵地粘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结合生态环境工作及知识,将民族团结、各民族相关文化风俗、相关民族法律法规等知识融入其中,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二是积极与民族地区共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和民族文化宣教工作。2021年,柳州监测中心组织干部职工到民族地区三江县富禄中学开展环境保护和民族文化宣传教育工作。通过课堂讲解、游戏互动、趣味运动会、知识竞赛以及捐赠环保知识宣传海报和垃圾桶等方式,向学生普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知识,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此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坚持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并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革命老区,是贫困地区,也是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实基础;边境建设搞好了,民族事业发展了,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是极大促进。这几项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一并研究、同步推进”。近年来,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并坚持用绿色发展贯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略通道,提高把“绿色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中心选派副主任挂任三江县八江镇岩脚村第一书记。在服务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积极主动立足本职出实招,打造互联网碳汇扶贫新模式,促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相结合。助力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民族团结。
一是创新碳汇扶贫项目。2020年,柳州碳汇精准生态扶贫项目以我中心定点帮扶贫困村——三江县八江镇岩脚村民族地区为示范点,率先在广西打造“互联网+生态建设+精准扶贫”新模式,成为广西首个将互联网与碳汇扶贫相结合的民族地区。该项目自开展以来,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积极响应,动员干部职工积极购买,通过购买贫困户手中树木的碳汇量,提高农户以及中心干部职工环保意识,助力经济发展。目前项目受益农户共141户,参与团购企业5家,线下购碳次数501人次,共售碳汇树木70228株,购碳资金收入21.1万元。通过碳汇扶贫的新模式,深入探索生态环境建设与乡村振兴的绿色通道,为民族地区的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石。
二是多举措助力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党建引领促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组织到贫困村的田间地头开展主题党日等活动,2019年和2020年分别累计组织59人次和70人次开展入村走访帮扶活动,推进落实民族地区帮扶措施,及时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以捐资助学促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自2005年起,柳州中心已坚持连续16年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每年为柳州市民族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中学3名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每人提供1000元助学金,提供从初中到高中连续6年的助学帮扶。迄今为止,共筹集助学金近5万余元,已资助三期共计9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初中/高中学业。受赠学子中有4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并有一人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乡镇基层公务员。以消费扶贫促民族地区团结发展。利用发放逢年过节慰问品的机会,集中购买本地扶贫农产品270余件,合计消费20000余元,通过“以购代扶”,充分激发贫困户自立自强的志向。以技术帮扶促民族地区团结发展。柳州中心在三江县富禄乡长期聘用当地一名少数民族村民作为富禄水站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技术业务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监测技能,并以此一技之长获得稳定收入来源作为生活保证,通过技术帮扶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民族团结。
四、坚持环境监测与改善民生并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近年来,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立足本职,持续做好民族地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积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
一是把好第一道关口,做好柳州水质“守门员”。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是柳州市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民族地区。为切实保障民族地区水质安全,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两个县各设立一个饮用水断面,并各设立3个区控断面和1个区控断面,每月手工监测水质质量,进一步确保民族地区百姓用水安全。特别是把好发源于贵州省的柳江干流流入广西境内的“第一道关口”,当好柳州水质的“守门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每月对这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地表水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每月采集水样样品89个,出具分析数据204个。全面排查摸清了水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护航水质安全,实时掌握我市少数民族自治县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三江县富禄乡和融水县融水镇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水质自动站的日常维护与运行工作,定期对各自动站数据进行分析,每年出具水质自动监测数据13367组,实时掌握柳州市少数民族自治县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三是用好空气质量“晴雨表”,完善民族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2018年在三江县建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在内的6个基本项目以及5项气象参数。自2019年投入使用以来,共发布日监测数据1万余组,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还实现预报发布、健康指引等功能,预报近3天的环境空气质量,每年出具350万多个数据,老百姓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了解空气质量,作为空气质量的“指示针”,为民族地区污染天气应急决策提供依据,便利了群众生产生活,促进和巩固了民族团结发展。
四是助力民族地区5A级旅游景区创建。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助力少数民族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程阳八寨景区设置1个环境空气监测点位,2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和2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为程阳八寨国家5A级景区创建提供数据支撑,做好保驾护航,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五是为群众办实事,守好水源地水质安全大门。2021年8月,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围绕“持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宗旨,赴山区千人侗寨开展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等,共设置7个监测点位,覆盖全村5个自然屯,惠及全村363户群众,涉及地表水指标62项,地下水指标36项。借助专业优势,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着力改善民生,切实保障村民饮水安全,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
下一步,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学先进、赶先进,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为擦亮祖国南疆“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促进民族团结,做出更大贡献。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