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市县资讯

走近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广西巴马:做活水文章,答好生态卷,“生态水”变“富民水”

2021-10-16 09:40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作者:韦夏妮 黄小鹏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村前河水蜿蜒,清澈碧绿;村后高山耸立,树木成林。近年来,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依托资源禀赋和有利条件,在绿水青山间,做好水资源、做响水品牌,以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带动产业发展、为当地乡村振兴增添显著动力。

10月14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授牌仪式。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授牌。

巴马风光

所有的开发必须有序可控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数十万的“候鸟人”到巴马长期居住养生。但过去巴马因污水处理设施未配套,一些生活污水直排进入河中,盘阳河岸建起各种宾馆、酒店,连农房都大量出租给“候鸟人”居住,一些房屋前碗口大小的软管伸入河中。“这些都是排污管道,生活污水全部直排河中,河水变得比以往浑浊许多。”巴马生态环境局局长罗富和介绍,每年数十万“候鸟人”的生活垃圾直排河中,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

巴马充分发挥规划、立法的引领作用,保障了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为遏制盘阳河两岸无序开发,保护河流水生态环境和景观,巴马充分发挥规划、立法的引领作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规划,保障了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巴马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巴马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甲篆、坡月两个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河池市生态环境局、巴马县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进总投资1500万元的盘阳河流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洁项目全面实施,把重点景区和村屯保洁纳入市政管理范畴,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活垃圾直排盘阳河问题。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赐福湖网箱养鱼设施综合整治,实现退渔还景、还湖于民。

“生态水”变“富民泉”

坚守底线,让巴马形成“一路山水一路景”的生态效果,土坡石山渐渐变成了金山银山。山脉连绵的巴马,蕴藏着丰富优质的矿泉水资源。

巴马以优良生态环境和世界长寿之乡品牌为依托,矿泉水产业成为巴马县的支柱产业。2016年,巴马注册了“长寿巴马”商标,成为全国第一个将县域公共品牌进行商标全类别注册的县(区)。

矿泉水产业成为巴马的支柱产业

“我们要让“生态水”转化为“富民泉”,全力孕育巴马水经济、发展水产业、壮大水品牌。”巴马党政主要领导表示,这一项目正是巴马打好绿色牌、生态牌的有力抓手,引进更多矿泉水生产项目,把水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收益,为当地乡村振兴增添显著动力。

“我们现在吃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态饭’。靠着这座‘金山银山’,发展是可持续的,子子孙孙都能受益。”当地矿泉水企业老板介绍,依托“长寿巴马”商标,通过品牌战略做大做强矿泉水产业。目前,全县有19家水企业,其中4家年产值在亿元以上。巴马矿泉水产业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广西著名商标5个,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一些品牌迅速进入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市场,有的打入国外市场,并广受欢迎。

2020年,巴马大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8.63%,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为100%,无受污染耕地和地块,森林覆盖率从2008年的68.63%提升到78.89%,守住了“绿水青山”,为转化“金山银山”奠定了基础。通过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巴马在保持优良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增长,为脱贫攻坚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9909万元,同比增长8.5%,三产结构为17.1:32.7:50.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3%;全年接待游客825.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5%;国内旅游总消费82.92亿元,增长30.0%;全县57个贫困村14410户65167个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