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下甲镇加西村支书黄森来到养蚕大户罗斌家,罗斌夫妇一见面就热情地问:“支书,明年能不能再给我们分多一间大蚕房啊?大蚕房有自动上簇机和喂叶机,一个人能干以前两个人的活,我俩还能多干点。”今年5月份开始,罗斌夫妇在标准化大蚕房养了8批蚕,仅养蚕一项年收入就有约5万元,家里新买了小车,孩子读书费用也不用愁。
“我们村从2010年开始种桑养蚕,党员发挥模范带动作用,从原来的12户70亩,发展到如今的187户2800多亩。今年11月份,县里组织养蚕户到南宁学习先进种桑养蚕技术,加上标准化大蚕房使用,可以预见明年的收益会更好。”黄森笑着告诉记者。
2020年10月以来,凌云县在百色市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的支持帮助下,以“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为依托,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示范性工作,并于今年4月成为全国36个试点项目之一,是广西唯一入选项目,也是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设立以来首个国家级试点。加西村是凌云县依托“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种桑养蚕集中区建成投用,农民走出了"生态+产业"的新路子,过上好日子的一个缩影。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要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系统打造富有壮乡特色的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凌云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凌云县下甲镇水陆村平里屯制作红薯粉的历史已有三百多年,村民林兆学告诉记者,过去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1月,村里约有80户小作坊加工生产红薯粉,污水渗透到田间地头,影响农作物生长。
为解决环境污染,使红薯粉加工产业化,凌云县开启工厂体验模式,为群众办实事,解决传统薯粉制作中污水直排的散乱污问题,将下甲镇平里屯薯粉加工项目列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投资兴建红薯加工生产线和污水处理系统,红薯粉由农户作坊式生产变为现代化设备集中式生产,产生的废水由原来的分散式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变为集中收集处理达标后外排。11月11日,该项目正式开机试运行,脱贫户罗管业夫妇身残志坚,今年在加工厂加工红薯粉,收入将近3万元。截至目前,该厂已生产出红薯粉约2000公斤,卖出红薯粉1000公斤左右,今年创收大概1000万元,带动了全县红薯种植。
“县供销合作社还采取红薯粉‘产、经、销’一条龙服务,村里的红薯粉都不愁销路。依托‘泗水缤纷’项目,村容村貌也等得到了极大改善,我们村依山傍水,正筹划建设采摘园、民宿和农家乐,申请3A级乡村旅游景点。”林兆学说:“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致富奔小康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凌云县还利用开展EOD示范性工作的契机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
2021年11月,基本建立了全县生态系统资产核算体系框架,完成全区首个县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报告。百色市凌云生态环境局局长黄政方介绍,该项目可准确评估凌云县生态系统价值状况,加快提升全县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在这些项目实施中,党员起到了先锋骨干作用,体现自治区生态环境系统为群众办实事的特点,彰显党旗红引领生态绿、生态托起党旗红。
截至12月20日,凌云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2%,地表水断面水质达Ⅲ类以上,优良比例为100%,乡镇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辖区内没有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凌云县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今日凌云生态宜居,城乡精致整洁人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