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市县资讯

“数字漓江”保护更美漓江

2022-01-26 16:05     来源: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漓江风光。广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供图

  为科学保护好漓江,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眼睛”作用,2021年广西积极推动 “数字漓江”生态质量智慧监测网络建设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据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监测处处长廖平德介绍,截至2021年底,漓江流域建成1座野外观测站房(占地面积15亩,观测用房1000余平方米),全流域设置水生态监测断面20个(5个国控断面),其中10个建有9个参数水质自动监测站,饮用水源地11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9个,大气降水监测点4个,土壤监测点35个,同时开展流域水生物监测以及部分县域生态质量、农村环境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试点监测。
  下一步将按照国内一流、适度超前的标准,构建集监测、预警、污染溯源、分析评价高度智能化的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数字漓江综合信息平台,打造广西生态环境监测产学研创新基地,形成全国示范工程,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高质量服务好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继续优化完善漓江流域监测网络。强化地下水环境、生态质量、生物多样性监测;升级改造现有自动监测站,增设大气氨、水环境DNA在线监测设备;扩展新型污染物监测,在漓江全流域开展环境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持久性有机物等新型污染物的调查监测;布设鸟类自动观测设备以及植被、碳通量等自动监测设施。力争2023年建成广西生态环境领域第一个综合观测站—漓江生态质量监测综合观测站,服务于漓江精准治理和精细化管理。
  ——建设污染溯源和多源水生态环境质量预报系统。采用多种先进模型和高光谱水质反演、卫星遥感定位、智能自动水质监测等技术,对污染成因进行分析,精准确定污染来源,对水质进行预测预警,为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有效依据。
  ——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基于水生物、水环境、水资源以及河湖岸带的整体状况,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健康指数,准确、敏锐反映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动态变化。
  ——建设数字漓江综合信息平台。融合环境质量、生态质量、生物多样性、污染源信息以及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类型、旅游热点区域等空间信息,构建流域生态环境综合分析及展示平台,全方位立体展现漓江生态保护成效,绘就水清岸绿、鱼翔鸟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为美丽漓江作科学、准确、直观的数字背书。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