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假期,生活在首府南宁的不少市民趁着天气晴好,漫步美丽的邕江两岸。沿岸繁花似锦,绿道全线贯通,便民设施丰富,环境和谐融洽;入夜,华灯初上,在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等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流光溢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如今的南宁日新月异,“中国绿城”全面提质,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充满无限动力、活力与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踔厉笃行,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503.1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120.94亿元;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到2021年超1000亿元,达1231.9亿元;空气和水质量常年排名全国前列,2021年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前30名,排第24名、省会城市第2名……这一系列数据表明,经过十年的砥砺前行,南宁市呈现出经济总量再上台阶、开放合作成效明显、生态优势巩固提升、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的良好局面。
经济发展基础夯实:重点打造六大千亿元产业
今年9月,在南宁市重大项目开竣工活动上,广西—东盟经开区比亚迪10GWh混合动力电池及5GWh新型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备受关注。据了解,预计项目全面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超100亿元、新增约9000个就业岗位。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是南宁市目前工业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举措。“今年以来,我们引进比亚迪系列项目,带动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加快发展,将形成千亿级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彻底改变南宁市无大工业的历史。”南宁市工信局局长卢晴表示,目前,多氟多也在南宁布局20GWh电池项目,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配套日趋完善。
当前,南宁市围绕包括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在内,电子信息、金属及化工新材料、铝精深加工、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六大千亿元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精准引进项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南宁市聚焦发展实体经济、大力推动产业振兴,工业、服务业、农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经济发展基础得以进一步夯实——
工业振兴步伐铿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连续四年成为全市产值最高的工业产业,产值占全区同行业比重超50%;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从无到有,并加快向全产业链发展。与此同时,补链强链成效明显,2018—2021年,共引进重点工业项目667个,今年1—8月新签约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32个、投资额1061.1亿元。
服务业提质增效。新经济、新动能、新业态发展强劲,现代服务业成长态势向好,外贸进出口呈现高速增长,2021年达1231.9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大幅增长,从2019年的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7.7亿元,2022年1—9月超90亿元。
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324.09亿元增加至606.76亿元,稳居全区第一,多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全国、全区领先,沃柑、茉莉花、火龙果、香蕉产业规模均居全国之首。
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开放路子越走越宽
走进南宁东部新城六景工业园区,今年国庆假期这里一派繁忙:园区主干道景州大道正在加快铺设;景春产城南宁交投创新产业园项目一期标准厂房也在加快建设中,预计在年底前完成交工验收……
“国庆假期,我们一直坚守岗位,加快项目建设,积极投身到全市高水平建设东部新城当中。”南宁交投六景园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项目部经理韦洪波告诉记者。
平陆运河开工建设,将给南宁“带来一片海”。当前,南宁市上下奋力抢抓平陆运河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布局临港产业,高水准规划建设东部新城,积极打造平陆运河经济带,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大力推动跨境产业融合发展,促进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型。
南宁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核心门户城市,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开放路子越走越宽:
“通道”越来越顺畅。已开通至越南的绿色通道,具备“公、铁、海、空”多维度联通东盟的交通枢纽优势,初步实现中国南宁—越南北宁、北江公路12小时“厂对厂”直达和铁路24小时“站对站”直达,在飞的14条国际货运航线主要面向东盟和南亚;随着南宁国际铁路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的启用,中越跨境班列实现“一日达”。
多重开放平台落户。这些年,相继有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东盟信息港、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落户南宁并加快建设,赋予南宁对外贸易、互联互通、跨境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的重大使命。
据南宁市投促部门数据显示,2012年初至2022年6月,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8670.65亿元,其中,来自长江经济带和广东的投资合作项目到位资金占比34%;实际利用外资322128万美元(含投资性公司),其中港澳地区到资272474万美元,占比84.59%,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成为南宁市重要的投资来源地。
生态宜居全面提升:“中国绿城”名片不断擦亮
说起朝阳溪,在南宁市民印象中,之前就是一条“臭水沟”。如今,这里黑臭水体已消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风景优美、水质清澈的湿地公园。
不仅如此,以前市民反映强烈的亭子冲,经系统整治后,黑臭水体消除了;水塘江进行河道截污、河道整治、污水处理水质净化厂建设、流域内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等后,也变成了湿地公园……在南宁市,沿河建园“水清岸绿”,许多水道沿岸成了市民和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南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全方位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全市主要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连续多年达100%;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清零,那考河黑臭水体治理模式成为全国范本。2021年南宁市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前30名,排第24名、省会城市第2名。
“南宁蓝”的美景也经常刷屏朋友圈。今年8月,南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为优20天、良1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100%。1—8月,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南宁市空气质量排第16名。
这些年来,南宁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建立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制度机制,相继在“三医联动”取得新突破、教育改革收获新成果、社会保障领域改革树立新标杆,如探索形成县域医共体“上林模式”、城市组建医疗集团;创新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公办幼儿园办园模式,在全区首推集团化办学;建成全国首个“智慧人社”系统,创新打造全国领先的“线上一网通、线下一门办”人社服务新体系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