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4日,广西日报6版“八桂视点”
全文如下:
爬坡过坎,绿色生态成色更足
工业发展与水质保护是“大考”。广西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管方案,去年全区135个工业集聚区全部实现污水集中处理。且看广西如何从截污到治理——
在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采访中,广西日报全媒体报道组处处感受着我区各城市飞速发展的脚步:
梧州市,勇立西江潮头,奋力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合作新高地;
来宾市,立足“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定位,高效推进“三江口新区”建设;
柳州市破解“既要柳钢,又要碧水蓝天”难题,书写“中国最美工业城市”的崭新一页;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山清水秀生态美的广西在这场“大考”中,紧盯工业发展与水质保护、农业生产和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必考点”,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了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方案,处理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治理与自然水体保护的关系,交出了一份令人称道的高分答卷,成为全国第7个、西部地区第2个“镇镇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省(区、市),设区市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截至2022年年底,全区城市(含县级市)平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50%以上;全区135个工业集聚区全部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从源头严把环保关
1000多年前,北宋文学家苏东坡途经梧州,在浔江、桂江交汇处,留下千古名句:“吾爱清流频击楫,鸳鸯秀水世无双。”
往事越千年。作为粤桂咽喉、三江交汇之地,梧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3月10日,报道组来到梧州采访。在浔江泗洲岛登船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道:“没想到江水这么清。”近岸水底,摇曳的水草清晰可见;远处江面,碧水滔滔明净清澈。
大家之所以惊讶,因为眼前这不是一条山间人迹罕至的小河,而是一条沿岸分布着众多城市、工厂,水面上船来船往的大江。
多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受累初期的工业粗放型增长方式,水环境保护面临较大压力。如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保护好环境?
工业发展不应建立在环境污染之上。梧州市中恒集团的做法值得借鉴:自觉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大治污投入。该集团对公司污水处理站关键设备进行改造,新增一座厌氧反应塔并线使用,保证污水处理站运行稳定、废水达标排放;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环保专项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强化“三废”治理等。
溯流而上,报道组一行且行且看。各干支流沿线工业企业主动保护水环境的“实招”比比皆是。
源清则流清,源头治理,须管住排污口。
来宾市象州县紧扣绿色循环、生态环保核心,重点引进纺织染整及服装制造全链条产业项目,并通过“以商招商”“以企定园”模式破解了过去园区规划落后、环保管理滞后的弊病。
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刘润金 陆干波 摄
位于象州县石龙镇的雅居乐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把治污放在前头,建园时就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对入园企业提供供水、排水、治污统一管理。“我们只需要盯好一个排水口,就能实现高效监管。”象州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韦石贤说。
技术升级,抛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让曾经的废水重新变成了资源。
广西飞南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象州县铜资源环保再生利用项目,企业优化降耗减排布局,生产中采用先进的物化废水处理工艺,让各级废水获得分级、分类、分质处理,所得净水全部回用,实现资源再利用、污水零排放。
象州县铜资源环保再生利用项目。刘润金 陆干波 摄
在柳州市,人们常说,柳钢水的“颜色”,就是柳州水的“成色”。在用水大户柳钢集团,一滴工业废水通过反复“洗澡”实现了循环利用。除杂、沉淀、过滤……一滴滴工业废水洗去污浊,“投身”到下一轮炼钢生产过程。
“工业废水如果直排江河,既浪费了水资源,又造成环境污染。柳钢一直坚持废水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没给柳江增加负担。”柳钢动力厂水电车间副主任周锡明自豪地说,目前,厂区全生产工序,工业废水做到全截流、全处理、全回用。
10年来,柳钢集团共投用90多套大型水处理设施,建成3座废水集中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33万吨,工业循环水利用率达到98.3%。
环境倒逼,促使企业主动实现清洁生产、绿色生产。
3月6日,报道组走进位于崇左市的广西扶南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制糖厂区外的排水池里,一群鱼儿在悠闲自得地游动,水里的水草和藻类生机勃勃。“这个水池里用来养鱼的清水,是制糖废水经过处理而来的。”该公司安全健康环保部经理苏忠辉说。
就在报道组到访前一天,该公司刚刚结束了2022—2023年度榨季。苏忠辉说,制糖废水经过混合调节、水解酸化、好氧生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污泥菌胶团降解,经过在线监测达标后排放。本榨季,公司累计处理制糖生产废水110.96万吨,经治理后各项指标均优于行业排放标准的50%。
崇左是“中国糖都”,糖厂是排水大户,崇左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该市制糖企业通过循环利用真正实现了一根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净”,取得显著减排成效;全市16家制糖企业全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红水河上游的河池市,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丰富的资源是这里的财富,但也曾带来了环保问题。当地冶炼企业曾一度普遍存在生产粗放、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此,河池市2013年建设了大任产业园,推动有色金属企业集体“出城入园”,转型升级。
在大任产业园的广西誉升锗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厂区,记者看到,一根根黑色的废水管连通各个车间,每根管上都挂有相应的标牌,方便排查。
公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他们采用全湿法冶炼技术,在整个冶炼过程中不仅可以做到把锗、铜、铬、铁、银等有价金属全部回收,还可以有效避免二氧化硫烟气的产生,废水也全部回收利用,真正做到绿色生产。
“按照园区的管理标准,现在园区处理的水排放标准是一级A标,属于工业用水的最高排放标准。”河池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卿红军介绍,该市把环保理念贯穿工业园区建设全程,要求进园企业在厂区就建好污水治理、废水回收利用等设施,从而实现从源头严格把控环保关。
加大城乡污水治理
三月的八桂大地,大小江河碧波荡漾、百鸟翩跹。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水域风光秀丽的崇左、滨湖依山而建的武宣,尽显山水相融、城水相依的宜居美景。这一切,和广西加大城乡污水治理力度密不可分。
管住了污水,洁净了江河。
让污水变清流,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担起大任。在梧州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运营企业梧州粤海环保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厂是广西首个采用国际先进的MBR工艺的10万吨级以上污水处理厂,成为守护西江流域水环境东大门的“先锋卫士”。
在来宾市忻城县,红水河奔腾而过,给大石山区留下一片美丽的乐滩湿地公园。竹海清幽、镜湖映照,游客登舟划桨,江面涟漪荡漾。
忻城以纳入自治区首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为契机,在县域内12个乡镇各村屯配套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168公里、日处理4000吨生活污水的设施69套。如今,在忻城城乡,垃圾箱、垃圾收集车、垃圾转运车齐备,乡村、街道洁净,河道水流清澈。
“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超过60%,农村生活垃圾实行了村收集、乡镇转运、集中热解处理或填埋处理的运行模式。”忻城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覃周华介绍,该县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经验,两次在全区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在区内外起到了示范作用。
管住了污水,扮靓了乡村。
走进柳州市柳城县寨隆镇下尧村,一泓清水池跃入记者的眼帘。不远处,白色的栏杆内围了几个井盖,井盖周边的人工湿地上,美人蕉茁壮成长。“从这里打水浇菜,肥力好,村民都喜欢到这里取水浇菜园。”村民乔炳陆向记者介绍起污水处理池旁一口抽水井的妙用。
3月2日,柳城县寨隆镇下尧村洞棋屯,当地干部向记者介绍污水处理池情况。谢永辉 摄
在乔炳陆的印象里,以前村子污水漫道、臭气熏天,每到雨天,需要在路面垫起砖头才能走路。农村黑灰污水处理利用设施的建成使用,将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使乡村环境焕然一新。
下尧村的变化是柳城县开展农村黑灰水全程无动力处理利用的优秀案例,该县的先进做法为全区农村污水处理作了有益探索。
2019年以来,柳城县对农村黑灰水收集系统进行改造,利用地势落差实现全程无动力排放,基本不增加建设成本,却能将每百户的黑灰水处理设施运维成本从两三万元降至1000元,并实现无害化、资源化、达标排放,社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目前,该县共建成5套农村黑灰污水处理利用设施,所排放的水质均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日处理污水能力约75吨,在建的19套即将完工。
这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农村黑灰污水直排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困扰村民的污水横流、黑臭水体问题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整治。
近日,《2023年广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案》印发,明确到2023年底,全区城市(含县级市)平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55%以上,县城平均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95%以上,全区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60%。
加强监管筑牢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是硬要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强化对水环境的监管,才能共同守护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
2022年,来宾市生态环境局根据群众举报,联合多部门,查实某造纸企业私设暗管隐蔽排污的违法行为,并根据广西有关规定给予2名举报人每人5000元奖励。该案例成为生态环境部关于环境执法举报奖励领域的典型案例。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专门成立的“女子先锋队”因长年坚守漓江保护执法监管一线,入选“全国巾帼文明岗”。桂林市漓江保护的经验做法,成为全国唯一的江河治理典型,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人巡”监管与“智慧”监管,各显神通。延绵的红水河,在河池市有诸多支流。河池市生态环境局完善废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废水在线监测设备138套,盯紧重点污染源入河排污口,实现废水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全覆盖。该系统能分析研判污染物浓度及排放量的变化,智能地对污染源浓度超标及风险及时做出预警,确保在发现问题时能及时整改。系统智慧监测与日常巡查并行,构建起监管部门、责任企业、第三方运维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数据的“真、准、全”。严管之下,该市全年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8%。
河池市大任产业园华远金属化工公司循环利用蓄水池从源头上截断了不达标废水外排。图为3月3日,该公司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蓄水池的功能。卿要林 摄
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污是河流的风险污染源。来宾市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原则,盯紧畜禽养殖对自然水体的影响,施行“一场一策”对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推进畜禽现代生态养殖认证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
养牛场奶牛“哞哞”叫,摇头晃脑;附近,连片种植的火龙果基地犹如“绿海”……在广西来宾绿健牧业有限公司,“奶牛养殖+有机肥厂+火龙果种植”模式令人耳目一新:牛场常年存栏的1600多头奶牛所产生的粪污经过干湿分离,粪渣制作成有机肥成品,销售给周边种植户;污液通过发酵处理,用于排灌果树、牧草、甘蔗、玉米等农作物,有机肥生产年利润达200万元。养殖场附近,种有千亩火龙果的安源家庭农场依托有机肥和沼液的供应,火龙果增产40%左右,并于2019年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来宾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世硬介绍,2022年,该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24%,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9.66%,大型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全民行动呵护碧水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红水河两岸环境比以前好多了。以前,河边杂草丛生、垃圾乱扔,现在河清岸绿,鸟语花香。”来宾市民韦玮说,在志愿者的保护行动和宣教带动下,河道环境得到整治,面貌焕然一新。
“‘爱在红水河’是我们的名称和口号。我们希望通过爱河护河志愿服务行动,让我们的水环境更安全、城市更宜居、生活更幸福。”近日,在来宾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项目负责人权就萍的介绍,让这支3年来坚持“爱河护河”行动的志愿服务队伍获得阵阵掌声。
志愿者们到红水河边捡拾垃圾。龙巧梅 覃钰婷 摄
多年来,这支志愿队伍共开展了环保公益培训、环保宣教等活动400余场次以及大型“爱河护河”志愿活动12次,参与志愿者共2300多人次,服务对象近1.4万人次,成为来宾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典型项目。
漓江之畔的阳朔县兴坪镇大河背村,2019年底开始开展生态修复。从修复河堤到修建生态步道,再到污水治理,如今的大河背村已旧貌换新颜。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汤建伟是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的工作人员,坚持漓江保护工作已有24个年头。他说:“我将继续做好保护漓江的宣传者、践行者,致力于漓江生态修复工作,履行好守护桂林绿水青山的职责使命。”
在梧州泗洲岛,这里经过水资源综合开发和生态治理,田园风光优美,鱼类资源丰富。泗洲岛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进建立“护河志愿者服务队”,创建“党员护河瞭望哨”机制,由水利、生态环境等单位党组织联建,长期开展巡河护河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多级联动、保护有力的江河管护新机制。
在西南边陲崇左宁明县,中国第一个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举世瞩目,明江河畔风景如画。
连日来,宁明县多家单位组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拉起横幅,打出标语,开展“保护母亲河,争当‘河小青’”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左江两岸一道靓丽风景。
……
不同的宣教行动,彰显同样理念,传播一个共识,那就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向广大社会群众宣传保护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调发展,打好碧水保卫战,使青山绿水与蓝天白云和谐共存。
记者观察
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
此行采访,我们见证了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不同切面,有园区、企业等工业生产层面的监与管,也有农业和人居层面的治与用。我们欣喜地看到,贯穿水环境保护始终的,是整个社会在生态环保理念上的转变提升。
要让企业担起环境保护的主责,需要职能部门加强监管,更需要引导企业增强自觉守法意识,把践行主体责任落在平时,推动主动守法成为常态。而在养殖、人居意义上的环保自觉,则更多是需要大家共同获得感、幸福感的支撑。
当垃圾遍地,则很难宣导群众别扔垃圾;当江河浑浊,则更难管教企业禁限排污。所幸,我们在环保监管与治理上的长年坚守,才守护了绿水青山的良好局面。而要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地宣传教育,社会引导。
要构建起全民参与环保的社会行动体系,使环保人居、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生态环境保护,关乎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更需要我们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以久久为功的态度、钉钉子的精神,走好生态环保的步子。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