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5日,广西日报5版“八桂视点”
全文如下:
统筹要素,共同守护一方清水
背上书包、提上水桶、带上铁钳……初春时节的融江畔,“95后”志愿者沈扬凤带上装备,与其他“河小青”志愿者一起,开展为融江捡拾垃圾的净滩行动。
2020年8月,大学刚毕业,沈扬凤成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她的积极推动下,当地形成了一支“专职团干+西部计划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的河小青行动志愿服务队,自发参与护河的志愿者有135人次,服务时长达400多小时。全国第二届“寻找最美河湖卫士”主题实践活动中,沈扬凤入选“最美河湖卫士”。
越来越多民间力量的参与,是广西实现“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们提出了‘五个统筹’,治水也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论水。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
我区流域范围广,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密布,治水不止一城一域之责任,也非某个部门的专属工作,而是多要素的统筹,是对一体化治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连日的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多年来广西水质领跑全国,与保护山水湖泊这一全民共识密不可分,只有当联管共治成为常态,形成党、政、民一体化治水格局,才会汇聚起全民治水的强大合力。
“河湖长+”形成治水合力
发源于桂林临桂区宛田瑶族乡的洛清江,自北向南奔流着,在鹿寨县并入柳江。这条西江的重要支流,曾是桂林、柳州交通必经的水道,沿途人口稠密,治理难度极大。
柳州市鹿寨县河长制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吴昌科还记得,过去,因为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直排洛清江,水质出现严重的氮磷超标,洛清江的污染问题频繁成为新闻热点。
这些年,经过截污、净水、生态恢复等一系列措施,如今的洛清江鹿寨河段,映入眼中已是水清岸绿。站在河堤上,记者看到江面上偶有成群的野鸭掠过,当地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野鸭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它们愿意在此生活,是对这里水质的肯定。
“如今的洛清江,是多方共治的结果。”吴昌科说,早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之初,当地就意识到河湖水群防群治的必要性,探索了“五长联动”机制,即河长、湖长、警长、检察长、排污口长的联合治理,以河长为主抓,统筹各方力量。公安机关对破坏水质的行为采取强制措施,检察机关多次出具检察建议,聘请居住在排污口附近的村干部担任排污口长,随时监测有无直排现象。同时,当地积极与游泳协会、团委、学校等联合开展志愿活动,招募水质监测员等。
春分时节,灵川县青狮潭水库九屋段群山苍翠,风光旖旎。苏智成 摄
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已有五年,我区已建立起行政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落实2710名总河长、2.6万余名河湖长,全区18936条河流、19个湖泊、4556座水库实现河湖长制全覆盖。正如洛清江治理之所见,“河湖长+”的探索,为各地治水聚合了多方力量。
在梧州市蒙山县蒙山镇北楼村,有一个“树新党建工作室”,以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村级河长黄树新的名字命名,研究本村管护河湖做法,并制定清单逐项落实到位,专设窗口接受群众意见、投诉并及时处置。“河长领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乱丢垃圾进河、乱砍滥伐等现象杜绝了,环境也更好了。”黄树新见证了这些年村里的变化。
如今,在八桂大地,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初步形成。
不久前,在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河长办与该县人民检察院联合现场执法监督下,群众自行拆除了在地苏河道岸线内施工的违规扩建路桥和房子。“河长+检察长”联合巡查和执法,在当地成为常态。
而随着“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校长”等工作机制日趋完善,我区又创新试点河湖长制“五长五队”体系,即河湖长+检察长+审判长+警长+校长;党员先锋队+志愿护河队+联合执法队+教育宣传队+专家评议队,强化治水部门的协调性和全民参与度,构建纵到底、横到边的巡查、治理、保护网络。
另外,类似志愿者沈扬凤这样,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也参与到河湖守护中来,“母亲(巾帼)河长”“小小河长”、八桂义工、社区群众……全区1.3万多个志愿服务队伍,180多万志愿者成为各级河长的有力助手,共同组成守护河湖的“最前哨”。
治水机制不断创新发展
3月6日晚上,桂北的天气还有些微凉,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的执法巡逻船缓缓驶出码头,与此同时,渔政、公安等巡逻船也从各自码头悄悄驶出,这次联合执法的目的,是对漓江电鱼行为进行巡查和打击。
“这样的联合执法行动,对我们而言已是十分寻常的事。”漓管委综合执法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唐舒之告诉记者,为了统筹漓江执法力量,在漓管委牵头下,桂林市成立了由漓管委、漓江公安分局、海事、渔政、旅游监管部门等组成的执法联盟。
经过多年磨合,这个执法联盟从过去4个部门扩展到10个部门,部门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动执法制度、专题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机制,开展秋季联合巡航活动。此外,执法联盟还联合属地政府开展沿岸洲岛滩涂破坏生态环境问题规范整治执法,发布禁止烧烤、野炊、乱扔垃圾公告,组织全面清理河滩卫生,规范游客游览及车辆停放秩序等。
多部门开展漓江联合巡查执法。桂林市漓管委供图
谈起漓江治理执法机制的不断健全过程,漓管委副主任秦荣军感慨不已。过去,他曾带着十几个工作队员去查处非法采石,结果被巨石封路,遭到几十人围攻。“除了当时的法律不健全外,就是执法力量的分散。”秦荣军说,后来,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2025年)》相继出台,漓江保护有了法治保障,而执法联盟的成立,让漓江上的执法行动更有底气。
除了聚合漓江执法部门的合力外,桂林市还通过“党建+执法”的方式,联合漓江沿线的村委、单位党支部,依托“一村一辅警”力量,发动基层群众的“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当发现有破坏水质的行为,能够迅速反馈至执法部门。“过去很多电鱼行为,就是群众先发现,后举报到110,多部门进行联合查处。”桂林市公安局漓江分局漓江派出所副所长巫晓曦说。
执法方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有效提高治水效率。
在来宾市武宣县境内的黔江河段,为严防船舶偷排生活垃圾行为,当地海事部门严格船舶防污染管理 要求100总吨及以上的船舶以及经核定许可载运15人及以上且单次航程超过2公里或者航行时间超过15分钟的船舶,应当持有《船舶垃圾管理计划》和经海事管理机构签注的《船舶垃圾记录簿》,将有关垃圾收集处理情况如实、规范地记录于 《船舶垃圾记录簿》中,海事部门通过监督检查,督促船舶将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上岸回收。
“以前没有开展船舶生活垃圾集中回收时,江面上经常漂浮很多
垃圾,近些年来基本没有见到了。”武宣海事处副处长游定宇说,随着打击力度和宣传力度的加大,船员防污染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没有出现污染类事件。
客兰水库是崇左市的备用水源地,如今,站在客兰水库大坝远眺,只见清新翠绿的草坪,通达顺畅的溢洪道,干净整洁的坝坡映入眼帘。
江州区为把水库管好,促成水库沿岸的蒙井村、渠勒村、那湴村、板兰村等成立“客兰水库生态保护党建联盟”, 以支部联建共建的方式,开展联合管理。联盟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商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交流学习和总结经验,每学期到学校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每个季度各村党组织要组织党员群众开展一次水源保护区卫生整治,每年村支书要向联盟会议做生态保护报告,并研究出台了客兰水库生态保护会议制度、宣传教育制度、环保活动制度,对村党组织如何开展客兰水库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如今,客兰水库入库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水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物多样性也有明显增加。
科技保障治水事半功倍
位于桂林漓管委内的“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这是整个漓江治理的“大脑”。3月8日,记者走进指挥中心,科技感扑面而来。
大屏幕上,可同步展示漓江流域山体水质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游船航行视频监控、景区景点监控、防溺水监控、元宇宙旅游应用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功能。遍布漓江核心区域的摄像头,可以实时看到天上、水面、水下的画面,精准实施“天地空人”一体化监测,快速、精确且有效的响应漓江的“喜怒哀乐”。
“科技加持,是长效治水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体化治水的必备要素。”桂林漓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漓管委仅有60多名执法队员,却要负责超过1159平方公里漓江流域管理,有了科技的助力,将有效提升执法水平。整个系统通过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将现代科技与漓江生态保护治理深度融合,以“云、网、端”全方位数字支撑体系构建数字漓江智慧生命体,为漓江“治乱、治水、治景”系列专项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李家健 摄
同时,“互联网+治水”的广泛应用,也为各部门和普通群众参与治水提供了便利,治水的维度更广,效果更好。
2020年3月,来宾市象州县人大代表通过该市开发的“代表在线”APP,反映大乐镇新杯村后蚕河受污染问题,建议及时整治。来宾市人大、政府高度重视,先后14次到现场开展联合调查,研究整治方案,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关停该垃圾填埋场,解决了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后蚕河垃圾污染问题。
代表随手拍,平台自动转。该市率先在全区创新建立全国、自治区、市、县、乡五级人大代表环保监督APP应用平台,全市五级人大代表近6000人已全部注册安装,如今,这个监督平台已经成为来宾市各级人大代表环保监督的利器。
在河池市,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健全了全市废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有废水在线监测系统138套,其中废水污染物排入河流企业72家,实现对重点污染源入河排污口废水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全覆盖;通过对企业排放污染物24小时实时监测,及时掌握企事业单位污染物处理及排放情况,有效督促企事业单位废水达标排放,全年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8%。
针对柳江河重点河段、采砂敏感水域以及主要支流入口,2018年至今,柳州市逐步建成了我区首个河道“天眼”——柳江干流河道“天眼”监管系统,彻底改变了过去 “靠腿跑、用眼盯”的管理手段。系统整合了柳江河已有的视频监控系统、河道监控系统等原有河道视频监控探头,构建可视化管理平台,利用先进的视频监控、移动巡查、水文监测、入侵报警、环境量监测等等手段,并加以智能化分析,实现对柳州市河道的监控与取证,解放河长人工巡河,提高巡河效率,实现对柳江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涉河违法、生态污染、综合安防的常态化、制度化、全方位的保障与监管。
记者观察
凝聚全民共识 汇聚治水合力
从“政府治水”到“全民治水”,两字之变,广西的治水之路却走得并不容易。“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公众参与”,这在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做法,在过去却是困难重重。
各地各级有自身产业发展的需求,部门有各自执法的权限,部门间有管理的真空地带,以及信息的不畅通,甚至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任何一个环节的缺位,都让统筹治水举步维艰。
“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都很高了。”在走访广西多地的采访中,记者常能从采访对象口中听到这样一句话。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感召下,爱水护水这一共识早已深入人心,这也是实现统筹治水的基础所在。
许多城市在治水过程中,宁可舍弃工厂带来的税收,也不要有污染的GDP。如今,在面临要经济还是要生态的抉择时,人们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位于青狮潭水库的野生紫云英花海。李家健 摄
在柳州工业博物馆,循着柳州工业发展的印记,记者看到,曾经林立柳江两侧的机床厂、纺织厂、造纸厂……如何逐步关停和搬迁,曾经的“酸雨之都”如何成为“水质冠军”。行走在漓江支流甘棠江岸边,满眼苍翠,记者了解到,曾经两岸的钢铁厂、水泥厂,因为治水的需要,都主动退出漓江流域,还原漓江本来的面貌。
不负青山者,定不会被青山所负,全民参与的根基在于生态红利的不断释放。在青狮潭水库采访时,记者听到了这样的故事:自从当地拆除水库旁的养猪场后,水质得到改善,每年枯水期,裸露的湖滩上,野生紫云英恣意生长,形成壮观的花海,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花期仅两个月的紫云英花海,每年能为村庄带来30万元集体收入。有游客说,这是老天赏饭给村民吃。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村民自己把饭碗端牢了呢?
相信只要全民治水护水的共识一直在,保护环境的目标一致,全民协力,这样的故事会源源不断。水常清、花常在、人常来,美丽的生态永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