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半空悬,炙热熏蒸六月天。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河池市生态环境局、河池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河池市环境应急和固体废物技术中心、河池市金城江、都安、大化生态环境局及部分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2023年红水河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演练,共计50余人次参与。通过以练促训、以练促提、以练为战,全面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协同作战能力。
本次联合应急演练对2021年南丹刁江水质异常事件进行复盘,模拟刁江支流花笼河水质重金属浓度异常。接报后,经河池市生态环境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共同研判,污染团有可能下移红水河并跨越市界,威胁下游生态环境安全,极有可能造成较大及以上级别突发环境事件。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应急监测人员,携带便携式应急监测设备赶赴现场开展水质调查工作,并根据事态发展启动应急监测预案,组织河池市各级监测力量前往相关流域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聚焦信息化技术应用提升应急监测响应速度。河池市生态环境局搬迁至宜州区办公后,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办公场所所在的金城江区有一定距离,加之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与金城江区相隔较远,要第一时间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并在较短时间内集结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并非易事。在充分总结过往应急监测经验的基础上,首次将演练搬上“云端”,采用在线视频连线的方式贯穿演练全程,河池市生态环境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和应急监测指挥组、现场监测组、样品交接组、分析测试组、综合数据组、质量控制组等应急小组以及各现场采样点均以视频方式进行连线,指挥部可在线实时直观了解、掌握现场情况,实现在线远程指挥调度,演练的综合指挥和协调更迅捷、高效。
强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实现远程在线指挥调度
聚焦以练促训提升应急监测新生力量技术水平。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多次组织开展应急监测技术培训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培训广度、深度还不够,还存在熟练掌握应急监测方案和报告编制、图件制作和数据分析研判、便携式仪器装备操作的人员偏少等问题,应急监测人员补位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新形势新要求。在此次演练中,注重通过培养应急监测新兵,在应急监测方案和报告编制、分析测试、综合数据分析研判等方面,采取“师徒制”“以老带新”等模式,强化新人培养。经此实战演练,一批“新兵”顶住压力、经受住了考验,编制的应急监测方案快速、准确、完整,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实验室分析、现场分析质控措施100%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和综合数据分析研判准确有效,应急监测报告逻辑清晰、结论准确,基本达到预期水平,得到领导和技术专家的认可,应急监测新生力量培养取得良好成效。
注重以老带新培养应急监测“新兵”
聚焦能力帮扶提升基层监测机构协同应战能力。在本次联合应急演练中,将金城江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县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1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吸纳进来,采取以练促提的方式,强化对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充分发挥作为全区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培训基地优势,在切实摸清河池市各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急监测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派出应急监测尖兵,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在演练全程采取“面对面交流”“手把手传授”“一对一指导”的方式,开展样品采集、分析测试、质量控制等应急监测技术指导帮扶,面对面“问需”,手把手“解惑”,有力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对环境风险的能力。
演练全程强化对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帮扶
2023年红水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演练圆满收官,参演人员纷纷表示,在实战演练中更能学到真本领,希望今后能多举办类似演练,不断提升个人应战水平和协同作战能力。在下一步工作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将持续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在不断提升应急监测能力的同时,结合辖区内流域特征和各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实际的技术培训和联合应急演练,加强协调联动,充分调动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力量,积极构建协同应对环境风险大格局,筑牢河池市生态环境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