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市县资讯

美丽中国广西篇章 | 北海市市长李莉:擦亮“生态北海”金字招牌,筑牢南方滨海生态屏障

2024-06-13 08:52     来源: 《环境保护》2024年第8期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杂志展示

北海位于祖国南疆、南海之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首站来到北海,十分关注北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亲临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视察,强调“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要做好珍稀植物的研究和保护,把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区域建设好”。近年来,北海市牢记领袖嘱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北海市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比内陆城市高50~100倍。金海湾红树林湿地白鹭翩跹,数百种滩涂生物自由竞生。有“天下第一滩”之誉的北海银滩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天蓝、水清、岸绿、滩净、岛靓、湾美”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北海的独特优势和发展竞争力。2022年,北海市被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授予“长寿市”称号。

突出政治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

北海市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把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为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全方位、多层次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系。

1.坚持以政治责任擦亮生态底色

中共北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大会执行主席、中共北海市委书记蔡锦军提出“把北海建设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佳、环境最美的城市之一”。北海市将污染防治攻坚战纳入全市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进一步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压力传导,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坚持以法治“红线”守护生态“绿线”

北海市相继出台涉及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沿海沙滩保护、矿产资源保护、城市绿化等的地方法规,印发实施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规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在广西率先成立海洋监管综合执法指挥中心,依法依规推动生态治理。北海市制定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设置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指标28项,涵盖环境治理、气候变化应对、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四大领域。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举措推动北海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3.坚持以制度建设健全生态保护体系

北海市在广西率先成立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海上环卫”制度,印发实施《关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方案》《北海市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及时修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

突出立体治污,呵护绿水青山

北海市既做绿色发展的“加法”,又做污染治理的“减法”,深入打好三大保卫战,让蓝天、碧水、净土成为幸福生活的“标配”。

1.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

北海市实施污染天气应对、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行动,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四季”攻坚,要求重点行业企业实行“一厂一策”污染防控措施,建成广西沿海第一套船舶尾气排放遥感监测系统,在广西率先推行糖企包干甘蔗叶打捆离田或粉碎还田,严格实施“禁炮令”。2023年,北海市成为广西唯一的无颗粒物污染天的城市,年度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4年排名广西第一,银海区入选2023年度“中国天然氧吧”。

2.加力推进碧水保卫战

北海市全面推行“湾长制”,设立市、县、乡、村4级湾长,将全市海域划分为6个海湾单元进行治理,累计整治海滩面积约279万m2。北海市在广西率先开展入海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一口一策”排查整治入海入河排污口2977个;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完成102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14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2023年,全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自治区级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居广西第一位。

3.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
北海市印发实施《北海市“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扎实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完成12个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整改率达100%。北海市持续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持续排查整治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风险隐患。危险废物产废单位评估合格率达96%,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评估合格率、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均实现100%。
突出保护修复,升级美丽海湾

北海市以系统修复、陆海统筹、河海共治为总体方针,持续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1.守护美丽海岸线

北海市划定海岸线300m控制线,制定控制线内禁止新建非公用永久性建筑、禁止填海侵占沙滩和红树林的“铁规禁令”;投入27亿元对银滩进行改造提升,推动银滩中区咸田港“退港还滩”,修复沙滩岸线3.3km,形成沙滩面积16.72万m2,退堤、退陆还海面积为4.04万m2。改造后的银滩旅游度假区美景如画、游人如织、活力四射,升级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2.保护葱茏红树林

北海市制定实施红树林资源保护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推行“林长+警长+检察长”机制,整合公安、行政、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红树林管护。创新“林长+网格长”机制,将全市红树林资源划分为22个网格,聘请47名红树林专职巡护员定期巡护,在全市9个沿海乡镇设立红树林管护站。实施红树林造林修复项目,通过原地补种和异地补种等形式,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2020年以来,北海市累计营造红树林359hm2,修复红树林1034hm2。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湿地晋级国际重要湿地,人们在那里累计监测记录到鸟类229种(包括世界极危物种勺嘴鹬)、沙虫等底栖动物207种,发现中华鲎、绿海龟等海洋珍稀动物。目前,北海市的红树林面积达4636hm2,位列广西第一、全国第二,占广西红树林总面积的44.5%。

3.涵养纯净“海洋蓝”

北海市先后争取中央财政资金9.63亿元,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4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展陆海统筹一体化生态修复,用真金白银守护海洋生态环境。北海市强化涠洲岛湿地、海岛生态修复工作,共修复涠洲岛防风林103.64hm2、珊瑚礁28.4hm2,涠洲岛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涠洲岛海域成为全国唯一可观测布氏鲸的近海海域。此外,北海市还投入25亿元修复6688亩(约合445.9hm2)冯家江流域湿地,让群众乐享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美景。该修复工程入选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十大典型案例。

突出绿色低碳,激活发展动能

北海市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形成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

1.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北海市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产业升级行动和能耗“双控”行动,严把项目“入口关”,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项目,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坚持“四最”理念,要求企业以最先进的工艺、最高端的设备、最小的能耗和排放实现最大的产值和效益;培育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绿色工厂5家,自治区级绿色园区3家、绿色工厂12家。北海市对存量项目、在建项目和拟建项目的能效水平进行再梳理、再审核、再提升,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2.培育壮大绿色能源产业

北海市培育发展风电产业,引进金风科技、中车等龙头企业。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实现“零的突破”。北海市充分利用深远海风电资源,打造集零部件制造、总装、风电场建设、运维以及研发于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零碳产业园。北海市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坚持走“资源+产业”发展模式,引进新福兴、南玻、长利等光伏材料龙头企业,形成“石英砂加工—光伏玻璃—光伏组件—光伏发电”产业链,近3年光伏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平均增长超过80%。北海市正逐步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3.强化绿色要素保障

北海市全力推进铁山港深海排放工程建设,加快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北海市推动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国家级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利用绿色金融“生态贷”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例如,北海鱼峰环保科技固体废物循环利用项目获得广西首例固定资产贷款授信额度,广西北港金压钢材有限公司获得广西首笔“生态贷”金融支持。

北海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品质北海、魅力北海”的重要内容,坚持生态优先一寸不让、绿色发展半分不减,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丰收”,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美丽抬头可见、幸福触手可及。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微信
微博
客户端

智能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