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市县资讯

“蓝血精灵”保育记

2024-07-15 09:25     来源: 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6月30日,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榕根山滩涂,一个头戴草帽的中年人弯着腰,在沙水中寻找着什么。突然,他蹲下来,挖出一个小小生物,平放于掌上,高兴地说:“看,这是我们6月16日放流的幼鲎,已经脱了一次壳。”

科研人员放流幼鲎。吴沅珈 摄

他是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关杰耀,中国鲎苗种放流技术的首创者。

中国鲎,是如今地球上唯一的蓝血生物,血液因含铜元素而呈深蓝色。它大约在4亿年前就停止了进化,仍然保持着原始而古老的相貌。

《本草纲目》记载:“鬼鲎,食之害人。”因为鲎肉口感较差,食用后又有过敏和中毒性休克等危险,所以一直不为人类和许多动物所喜。

成年的中国鲎。吴沅珈 摄

“然而,用鲎血液制成的试剂滴入注射液,若试剂立即凝固或变色,说明内含致人发热、休克甚至死亡的细菌内毒素。”关杰耀说,这是迄今为止检测内毒素最灵敏、快速、简便的技术。

自发现鲎血有医用价值后,这个逃过5次生物大灭绝的“活化石”,生存状态一度岌岌可危。

2019年3月,中国鲎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等级,正式被更新为“濒危”。

2020年6月20日,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发布《全球鲎保护北部湾宣言》,并将这一天定为“国际鲎保育日”。

“今年6月20日是第五个‘保育日’。这对鲎种群的繁衍生息意义非凡。”说话间,关杰耀轻轻地将幼鲎放回沙水中。

2013年以来,广西海洋研究所和北部湾大学累计放流中国鲎幼苗上百万只,今年已超12万只。

放流效果显而易见。

就在今年“保育日”当天,北部湾大学联合16家成员单位发布最新监测结果: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脚和榕根山两个滩涂,中国鲎幼体样方平均密度分别为每100平方米2.5只和1.8只,排名全国第2和第6;其中海脚滩涂中国鲎幼体单位样方最大密度位居全国榜首。北部湾的中国鲎种群,迎来新生。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2021年,中国鲎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无证捕捞、运输、买卖、食用皆属违法。鲎试剂厂家必须申领特许猎捕证、经营利用许可证,才能按主管部门批准的数量采购、利用。

北海市兴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开展中国鲎资源保护和实现人工增殖放流大规格幼鲎的企业,早在2018年,便通过人工繁育鲎苗、养殖幼鲎技术,实现保护和利用并举。

在中国鲎循环水繁育及暂养车间,只见产卵、孵化、养殖环环相扣,全程模拟中国鲎生活环境。该公司办公室主任罗远君从沙里挖出一只鲎,与张开五指的手掌一般大,“这只已经6龄了。”

环顾养殖塘,四周红树成林。“让小鲎在如此生境中长至6龄以上再放流,非常有利于小鲎的存活。”罗远君介绍,如今这里每年人工繁育并放流幼鲎20万只。

另一头,科研人员在为寻找鲎试剂替代品而努力。

2016年,北部湾大学鲎丝缘团队将鲎血中提取的鲎C因子显微注射到家蚕卵中,再把蚕丝中的鲎C因子分离纯化,制成鲎试剂。

“如果这个方法成功,家蚕的子子孙孙都可以吐出含鲎C因子的丝。”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鲎丝缘团队负责人王红憧憬着,在不久的将来攻克技术难点,护佑好“蓝血精灵”。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微信
微博
客户端

智能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