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市县资讯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桂林画卷

2024-11-05 08:26     来源: 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小鸊鷉、白鹭等鸟类在漓江岸边觅食,52岁杨小强像往常一样驾驶纯电动力游览排筏靠近,它们却依然自由自在,不惊不慌……

桂林山水美如画,像这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数不胜数。

10月28—31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联合桂林市人民政府共同开展桂林市入选“自然城市”平台专题采访活动,记者随主流媒体采访团行走桂林,切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桂林画卷。

守护漓江之源

走进漓江之源——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重峦叠嶂,古树参天,犹如迈入动植物王国。据了解,保护区面积17008.5公顷,森林覆盖率98.02%。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研究区域之一,该保护区不仅是动植物的乐园,还是动植物专家青睐的研究基地。

在保护区展馆里,一个个动植物标本、一张张罕见的照片映入眼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展品让记者赞叹不已。

“这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这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猫儿山小鲵……”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唐忠香打开话匣就滔滔不绝。

目前,保护区已知的野生植物有249科986属2484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钟萼木、鹅掌楸、马尾树等53种。而野生脊椎动物有34目155科49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钱豹、白颈长尾雉、林麝、大灵猫、小灵猫、金猫等12种。值得一提的是,猫儿山小鲵已从发现时的200多条增加到现在的2100多条。

守护生物多样性重任,扛在肩铭记心践于行。唐忠香表示,他们加大信息技术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的创新应用,形成智能化的智慧保护区管理体系,逐步提升保护区数字化管理水平。同时,加大力度打击非法猎捕等违法行为,营造了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良好社会氛围。

保护漓江之肾

乘坐小船穿行古桂柳运河,目光所及,青树翠蔓、野花簇簇,飞鸟嬉戏、沉鳞竞跃,犹如进入人间仙境。

“2021年,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开工,该工程投资7628万元,新挖引水渠道740米,恢复会仙湿地补水渠道长640米……”桂林市临桂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主任李铭介绍治理成效。

据悉,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586.7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93.59公顷、湿地率84.12%。

由于持续稳定湿地的生态系统和功能,湿地公园内物种的丰富性逐渐增加,鸟类数量从建园初期的163种增至目前的188种,维管束植物从原来的316种增至639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从19种增至31种。同时,2023年实施的《桂林市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规定》,使湿地保护实现“个性化”有法可依。

桃花江是漓江段的支流,因其两岸桃花盛开的美景而闻名,被誉为“十里桃花盛况”。徒步桃花江黄塘村,岸边柔软的柳枝轻轻摇曳,野花飘香,沁人心脾。

“2021年12月,桂林市临桂区桃花江黄塘村至龙头村段生态修复工程开工,投资9963.86万元,对该区核心段黄塘村至龙头村13公里河段进行生态修复治理、新建生态护岸26.12公里、生态步道2.3公里、两岸绿化面积18.71公顷……”临桂区水利局副局长何玉军说,如今,该工程不仅保护两岸岸坡、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生物多样性,还呈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生态画面。

呵护自然宝地

在桂林,人人争当“二郎神”,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漓江、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桂林山水,以实际行动呵护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这一块宝地。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最新培育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水松,实施迁地保护。在桂林市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里,记者看到20棵野生水松树苗,高1米左右,长势良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桂林市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阳朔风筝果、全州樱花、桂北琴蛙……野生动植物新物种频频被发现,便是最好诠释。

截至目前,桂林有自然保护地32处,其中自然保护区12处、自然公园20处。自然保护地面积62.41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2.45%。据统计,现有维管束植物3120种、陆栖脊椎野生动物63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11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95种。

当前,桂林正在加速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持续巩固生态优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